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答题技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高频考点强化练习(2017年最新版)(八)
2017-03-02 07:58:5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子贡问政。子曰:“足食(粮食充足),足兵(兵力充足),民信之(百姓信任)。”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难以立足)。
——《论语》
材料二: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
材料三:“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请回答:①三则材料反映的基本思想是什么?(2分)
②据材料一分析孔子认为治理国家最关键的措施是什么?(2分)
③材料二主要反映了孟子哪一观点?(2分)
④据材料三分析荀子思想的意义?(4分)


参考答案:①民本思想。(2分)
②取信于民,“为政以德”。(2分)
③“民贵君轻”。(2分)
④正确认识到君与民的关系,为后世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缓和社会矛盾提供了借鉴;继承和发扬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加完整,更能适应社会需要。(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全球化是指全球联系不断增强,人类生活在全球规模的基础上发展及全球意识的崛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地理大发现使人类的脚步第一次从一个大陆跨到了另一个大陆,实现了汤因比所说的从草原到海洋的“革命性变革”。地理大发现一方面使人类对地球有了真实的了解,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空间基础;另一方面,地理大发现刺激了人类向海外开拓的愿望,打破了固步自封、闭关自守的历史传统,刺激了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各民族的往来替代了各自的自给自足状态。因此,没有地理大发现就不会具有经济全球化萌生的前提条件。?
——关立新《经济全球化历史进程、现实特征及研究》
材料二: 世界性网络,从18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虽然从地理范围上看,它只是稍稍有所扩展而已,但是交往的规模和速度却得到了显著的增强,这主要是由来自技术的——还有政治的——各种变革所使然。?
——(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材料三: 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那些自给自足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似乎最具有安然渡过难关的能力。意大利所遭受的损失就要小于其他国家,苏联似乎也是如此。?
——(美)麦克尼尔《人类之网:鸟瞰世界历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述地理大发现对经济全球化影响。(8分)
(2)世界性网络,除了1890年之后变得更加紧密之外,在1990年之后也明显地更加紧密。请从“技术的”和“政治的”方面说明这两个时间节点世界性网络更加紧密的原因。(8分)
(3)1929年以后,世界各国所实行的哪些政策宣告了一种全球化倒退趋向?二战后初期又采取了哪些措施重建全球化并对这些措施进行简要评价。(10分)


参考答案:(1)地理大发现证实了地圆学说,拓展了人类活动的空间,为经济全球化打下了空间基础;(2分)地理大发现推动了殖民扩张和地区间的经济交流;(2分)地理大发现使世界性贸易成为可能,促成了“商业革命”;(2分)地理大发现打破了各个文明区域间孤立、分散、隔绝的状况,为世界市场的形成提供了联结通道。(2分)
(2)1890年:“技术”的原因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新的交通工具、新的通讯手段提供了技术条件;(2分)“政治”的原因是指在国际政治上,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全球扩张。(2分)
1990年:“技术”的原因是指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从而推动了全球化;(2分)“政治”的原因是指苏东剧变,两极对峙格局结束,市场经济体制在全球范围推行,从而有利于全球化。(2分)
(3)政策:关税战、倾销战、货币战。(2分)
措施:形成“布雷顿森林体系”;成立关贸总协定。(2分)
评价:“布雷顿森林体系” 是建立在美国金融、经济实力占绝对优势基础之上,它适应了美国对外经济扩张的需要。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稳定了世界经济秩序,扩大了世界贸易。(4分)关贸总协定体现了自由贸易精神,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2分)


本题解析:(1)此问考查的是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要从地理大发现后对世界的影响和对欧洲、对美洲、亚洲,非洲的影响等角度进行分析。(2)1890年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西方国家加进了对全球的扩张,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之间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1990年,由于网络技术的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更加密切,同时两极格局的终结,也有利于全球化的发展。(3)1929年经济大危机后,国家之间为了解决危机,大打贸易战,这是全球化的倒退。吸取这场大危机的教训,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逐渐建立。
点评:经济全球化是现在发展的重要的趋势。在新航路开辟之后雏形,后来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行,逐步的发展;在20世纪90年代,全球化加速。全球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应该认识到,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对待全球化,我们要趋利避害,因势利导,最主要的是努力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让全球化不仅为发达国家,也为发展中国家服务。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2分)妇女的地位及思想观念不断变化,折射出历史的会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山东省中学联盟网
材料一?在“前四史”中,专门为妇女列传的,共计九篇,占“前四史”全部三百八十五篇的2.3%。在父权社会中,女性丧失了家庭财产的所有权,只得借助婚姻或血缘的关系依附于男子,沦为家庭的奴隶。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即认为宠信妇人使之预政必酿成祸患,这又把妇女摒除在政治之外。礼教异常重视女子的“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即所谓“三从四德”、“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
⑴ 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及其原因。(4分)
材料二?艾释黎勋爵在他的演说(1844年3月15日在下院发表)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一个人因为他的两个女儿上酒馆而责骂了她们,她们却说自己已经被训的烦死了:去你的吧,我们还得养活你!也应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了。
——恩格斯《英国工人阶级状况》
⑵ 据材料二,指出这一时期英国出现的新现象。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4分)
材料三?中国近代的一则离婚案例 上告人张秦氏(年24岁,山西万泉人),被上告人张风巍(年28岁,山西万泉人)。上告人称与被上告人素无感情。被上告人听其奸妇之言,对上告人常行殴打,民国9年3月间,被上告人曾以手掬上告人颈部,以膝抵其胸间,致其受伤。经地方法院调查取证,认为上告人所述属实,准其离婚。
——《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
⑶ 材料三中,张秦氏提出离婚的理由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4分)


参考答案:(12分)
⑴ 妇女地位低下。(2分)
原因:经济不能独立;政治上无权;封建礼教的束缚。(2分)
⑵ 现象: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甚至成为家庭经济支柱;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冲击(2分)
说明:工业革命后妇女思想解放,地位提高。(2分)
⑶ 理由:夫妻无感情;丈夫对婚姻不忠;遭受家庭暴力。(2分)
原因:自由民主思想的传播;民国颁布了相关法律。(2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1)中国古代妇女的社会地位只能回答成:地位低下。这一点并不难想到。至于地位底下的原因要从材料中找答案。中国古代是父权社会,在父权社会中,中国古代妇女经济不能独立,政治当然上无权;封建时代还宣扬“女祸论”;礼教异常重视女子的“德育”,尤其是封建宗法思想和伦理道德观念,“男尊女卑”、“夫为妻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教条禁锢了中国古代妇女的思想,特别是思想方面的原因要重答。
(2)英国出现的新现象是指:“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甚至成为家庭经济支柱;传统家庭观念受到冲击”“也应该享受一下自己的劳动果实了”足以证明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甚至成为家庭经济支柱,经济地位大大提高,既然经济地位提高,政治地位也就必然提高,英国妇女的地位也就提高了。只能说明工业革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连妇女都能参加妇女参与社会生产,甚至成为家庭经济支柱。
(3)上告人称与被上告人素无感情、被上告人听其奸妇之言、对上告人常行殴打,从材料中很容易就能找到答案。出现材料所述现象的原因一定要抓住时间,根据材料的出处《民国时期离婚现象再探讨》,不难发现是在民国时期,民国颁布了相关法律,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法令。辛亥革命解放了人们的思想,这两个要点是必须答上的。当然妇女地位的提高的根源仍然是因为经济地位的提高。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为什么世界上存在着那么多圣经里不曾提到过的人类?……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人们对世界有了新的认识和理解,这些和波兰科学家哥白尼(1473-1543)的“日心说”遥相呼应,动摇了基督教会的有关信条。如果说马丁·路德等人还在大力提倡读圣经原著以反对教皇专制,那么地理大发现让圣经自身也颇有捉襟见肘之虞。
材料二?牛顿(力学)体系花了五十年左右的时间,获得了普及,导致一种伟大的智力自满。对人的能力从未有过那么高的信心。……启蒙思想家们相信,如果牛顿可以发现主宰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的话,那么用他的方法,他们也可以发现主宰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
材料三?伏尔泰和哲学家们曾经期望所有的民族沿着理性和启蒙思潮的相同道路,朝着相同的文明前进。赫尔德(18世纪普鲁士哲学家)认为所有的民族将按照本民族的方式发展他们自己的特质,各自以像植物生长的那样必然性缓慢地展开来。
——均摘自(美)R. R. 帕尔默《理性与激情》
材料四

英国1689年《权利法案》
美国1787年宪法
法国1875年宪法
德国1871年宪法
“凡未经议会准许,借口国王特权,为国王而征收,或供国王使用而征收金钱,超出议会准许之时限或方式者,皆为非法。”“议会之选举应是自由的。”
本宪法所授与之立法权,均属于由参议院与众议院组成之合众国国会。……行政权属于合众国大总统。……合众国的司法权,属于最高法院和国会不时规定和设立的下级法院。
“参议院得组成最高法院,以审判共和国总统或部长及审理危害国家安全案。”
“联邦主席职位属于普鲁士国王,普鲁士国王享有德意志皇帝的尊称。皇帝在国际关系上为帝国的代表,以帝国的名义宣战和媾和,同外国缔结同盟及其它条约,委派并接收使节。”
?(1)根据材料一,指出“新的认识和理解”的具体含义。(4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的影响。(6分)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牛顿力学体系在历史发展中所起的作用。(10分)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伏尔泰和哲学家们”所设计的“理性和启蒙思潮的相同道路”包含哪些主要原则?(6分)概括伏尔泰和赫尔德主张的不同之处,(4分)并根据材料四进行简要说明。(10分)


参考答案:(1) “新的认识和理解”指的是新的人类的发现、宗教神学的怀疑和“地圆学说”的接受;(4分)促进了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6分)
(2) 1627年,《自然哲学数学原理》,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2分)完成了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使力学和天文学在理论上达到了相当完备的程度;(2分)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自身的信心;(2分)认为“自然法则”同时主宰着社会;(2分)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2分)
(3)原则:自由平等、分权制衡、人民主权(或“主权在民”)、社会契约。(6分, 每点2分)不同:伏尔泰认为所有的民族都应有相同的发展道路;赫尔德认为要根据本民族的方式来决定发展道路。(4分,可以先回答“是什么”然后再比较。) 说明:19世纪70年代,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制定了宪法,确立了以选举和议会立法为主要特征的代议制度,使欧洲启蒙运动的民主思潮由理论付诸实践。(4分)但英国逐渐发展为国王“统而不治”的君主立宪制国家,美国则为纯粹的共和政体联邦制国家,法国的共和政体则赋予总统更大权力,德国则是保留了大量封建残余的立宪君主制。(6分,每点2分, 3点满分)


本题解析:(1)注意材料信息“世界上存在着那么多圣经里不曾提到过的人类” 新的人类的发现;“麦哲伦船队的环球航行证明了“地圆说”“动摇了基督教会的有关信条”说明“新的认识和理解”指的是新的人类的发现、宗教神学的怀疑和“地圆学说”的接受;“地理大发现让圣经自身也颇有捉襟见肘之虞” 再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其在文化思想领域内促进了科学的研究和发展;推动了宗教改革;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2)结合所学知识,牛顿力学对自然界的力学现象做出了系统的、合理的说明;完成了人类对于自然界认识史上的第一次理论大综合,再结合材料信息“启蒙思想家们相信,如果牛顿可以发现主宰物质世界的自然法则的话,那么用他的方法,他们也可以发现主宰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说明牛顿力学极大地提高了人类对自身的信心,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启蒙思想的原则。根据材料信息“伏尔泰和哲学家们曾经期望所有的民族沿着理性和启蒙思潮的相同道路,朝着相同的文明前进”“赫尔德(18世纪普鲁士哲学家)认为所有的民族将按照本民族的方式发展他们自己的特质”说明伏尔泰认为所有的民族都应有相同的发展道路,而赫尔德认为要根据本民族的方式来决定发展道路。最后根据材料四说明伏尔泰和赫尔德主张都有一定道理,近代西方国家代议制的建立,既有共性,也有个性。
点评:历史材料解析题答题技巧
  一、认真阅读材料,弄清题意,明确中心。
    读懂材料是解答题目的前提。要仔细阅读、理解材料,切忌不看材料,跟着感觉走,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直接凭感觉答题。我们必须从提供的材料中尽可能地收寻“问题”信息,即进行“材料处理”的过程。必须学会从材料所反映的内容中寻找解题的切入点,如: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这为我们下一步将材料与教材结合得出答案打下基础。
    阅读材料应该分成两个层次:(1)泛读,先把材料的大致意思看懂。(2)精读,注意材料中提供的每一个重要信息。如材料的出处、时间等往往给我们一起提示作用。
    作为材料,一般可分为三类:古文(文言文)、现代文、译文。
    (1)古文(文言文)。对文言文材料应结合汉语知识及课本相关内容,弄清材料意思,不应像在语文课那样字斟句酌,一字一句翻译,只要了解全文大意,能提炼出有效信息即可。
    (2)现代文。现代文材料的阅读一般文字障碍少,重要的是弄清材料的立场、思想、观点等。
    (3)译文(欧化文)。由于西方人的思维方式、表达方式与我们有一定的差别,加上作者的立场、观点、意图比较隐蔽,特别是一些文件、条约、回忆录等充满外交刺令和故意隐瞒其真实意图,更需考生细心观察,思考、辨别、提炼出材料观点。
    二、回顾教材,归类对号,落实章、节、框。
    题目中所给的材料一般都是在平时学习当中很难接触到的,当时没有见过的材料背后必然至少有一个学过的知识点。任何材料虽千变万化,但都离不开用教材中的基础内容来解答,完全脱离教材而考查“能力”是不可能的。读题时必须判明答题要用教材哪些章、节、框的内容,缩小范围,根据题目要求恰如其分地引用,组织某方面的知识,更好地进行知识迁移。所谓“材料在书外,答案在书内,”将材料分析透彻,注意回想它与教材哪段历史有关。同时,根据题意扣紧教材知识,不漫无边际,无从思维作答。所以,应读懂材料,了解材料大意后,根据材料意思总体把握分层作答,如果是多则材料,应先弄清各则材料之间是何关系?材料观点是否相同。这类题型不分层次难以深分析,且答案要点不全,得分数值不高。可见回顾教材的作用:(1)帮助理解材料提供的信息;(2)帮助判断材料观点正误;(3)帮助解答问题。
    三、组织材料,确定要点,拟定提纲。
    审完题后,我们应根据题目要求,迅速拟定答案提纲,这是解题的重要环节。材料式问答一般属“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学生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所以,审题之后要构思,拟定提纲,以便做到心中有数,要点齐全,层次分明。一般来说,提纲要包括:答题层次,每层要点,详略之处等。
    提纲应力求简洁:(1)明确列出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每个要点使用哪些关键语。(2)设计答案在卷面上的位置,为下一步的规范作答奠定基础。
    四、解答问题要力求做到提示化、段落化、要点化、序号化,让人一目了然。
    1、提示化。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回答时,每一小问写清楚答的问题,即答题提示语。其规范格式。例如:影响是﹍目的是﹍。这样答卷不仅给阅卷老师带来很大方便,而且答题一清二楚,一目了然。
    2、要点化。答题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经提炼概括,使答案严谨慎密,言简意赅。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或任意发挥,空话连篇。
    3、段落化。把题目分若干层次,大题化小题,每层一个自然段。
    4、序号化。答案行文或按时间先后,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依此展开,且在每要点前标明序号,使答案层次分明,条理清楚。
    五、认真作答,注意格式,书写规范。
    总之,材料解析题是高考历史的主要题型之一,因此必须加强这类题型的训练。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世纪70年代初期,联邦德国总理维利·勃兰特在阐述他的新东方政策时说到:“把联邦共和国作出有利于西方民主的决定说成是针对中欧和东欧而作出的决定,这也肯定是错误的……德国政府的政策是在相互尊重不同社会制度的同时,寄托于这样的期待和希望,即我们能为欧洲的共同利益创造一个基础。德意志民族所处的地理位置使我们对此负有特殊的责任。”勃兰特新东方政策的政治目的是(?)
A.摆脱北约对联邦德国外交政策的控制
B.淡化意识形态,实现欧洲政治一体
C.消除民族隔阂,谋求德国统一
D.谋求联邦德国在欧共体的主导地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在材料中,勃兰特提到“不同社会制度”和“德意志民族”,这两个信息综合起来可以得出勃兰特的意图是希望德国统一,故选C。A项明显错误,德国到现在仍然是美国北约的同盟国之一;B项错误,材料只是说了尊重不同的社会制度,并未说明要淡化意识形态;D项材料并未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历史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中国传统文..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