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答题技巧(2017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知识的记忆和理解的能力及材料信息解读能力。根据所学可知致良知是王阳明的主张,所以C正确;A是朱熹的;BD是李贽的主张。 本题难度:一般 3、综合题 (36分)特色的文明·流动的文明·共同趋势的文明 参考答案:(1)(8分)贡献:中国的“士”①“士”的流动对春秋战国政治影响极大。 ②促进百家争鸣的形成 ③主持一些诸侯国的变法改革。(任意2点4分)古罗马“平民”①推动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设立了平民保民官。②推动罗马法成文法的制定与颁布,即《十二铜表法》。③推动罗马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任意2点4分) 本题解析:(1)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中国的“士”与古罗马的“平民”的活动和作用,即中国的“士”①“士”的流动对春秋战国政治影响极大。 ②促进百家争鸣的形成 ③主持一些诸侯国的变法改革。古罗马“平民”①推动罗马共和制度的完善,设立了平民保民官。②推动罗马法成文法的制定与颁布,即《十二铜表法》。③推动罗马形成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 本题难度:困难 4、选择题 一位大学者的诗:“闻道西园春色深,急穿芒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公元1175年,朱熹、陆九渊、陆九龄讲学论辩于鹅湖书院,史称“鹅湖之会”,也称“千古一辩”。在千古一辩归途中,朱熹写了一首五言绝句《过分水岭有感》:“地势无南北,水流有西东。欲识分时异,应知合处同。”朱熹以水流分合的情景,表达“求同存异”的哲理。这里的“同”是 |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答题模板《古代中国的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