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19世纪上半期,欧洲流行着这样的说法:“史蒂姆(Steam,即蒸汽机)是英国人。”对这句话的准确理解是
①当时使用蒸汽机的都是英国人 ②以蒸汽为动力的机器都是英国发明的
③当时的英国已广泛使用蒸汽机 ④蒸汽机的出现是英国工业革命的象征
[? ]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经过天文学界多年的争论,冥王星终于“惨遭降级”,被驱逐出了行星家族。从此之后,这个游走在太阳系边缘的天体将只能与其他一些差不多大的“兄弟姐妹”一道被称为“矮行星”。想当年,冥王星和海王星的发现都是根据:
A.哥白尼日心说的推算
B.牛顿理论推测
C.法拉第学说的计算
D.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揭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A不对,“日心说”本身从科学角度看就有缺陷,而且与冥王星和海王星的发现无关;C不对,法拉第提出电磁感应学说;D不对,爱因斯坦对时间、空间属性的揭示属相对论,也与题意无关;冥王星和海王星的发现都是根据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
点评:可用表格法识记。
15-20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四个阶段
阶段
原因
进展
产生阶段
(15——16世纪)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产生和发展(物质基础);文艺复兴运动人文主义思潮的影响;中世纪的生产经验的积累。
天文学领域的革命(哥白尼)。
形成和发展阶段
(17——18世纪)
新航路的开辟促进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手工工场的技术积累;早期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
迅速发展时期
(18世纪末——19世纪中期)
西方主要国家工业革命的进行,使经济发展对科学提出了更高要求。
电磁学的新成就、细胞学说、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等。
重大突破和系统化阶段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
第二次工业革命进行;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
电的发明和使用,爱因斯坦的相对论,量子论等。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7分)?文明互动与社会转型
材料一:“西学东渐这个名目随民国四年(1915)上海商务印书馆将容闳的英文回忆录的中文节译本,该题《西学东渐记》,开始流行。但在晚明,“西学”已是特称判断,指西教即基督教以外的欧洲科学工艺各科学问。其实中国与欧洲的文明互动,在物质层面可以追溯到遥远的古典时代,在精神层面至迟已于北朝隋唐出现。……世界文明从来是互动的。既有西学东渐当然也有东学西渐。”?
——朱维铮《再读近代史》
材料二:“由于中国人闭关自守骄傲自满,三次灾难性的战争使他们收到了巨大的刺激:第一次是1839—1842年同英国的战争,第二次是1856—1858年同英法的战争,第三次是1895年同日本的战争。在这些战争中所遭受的耻辱性失败,迫使中国人打开大门,结束他们对西方的屈尊态度,重新评价自己的传统文明。其结果是入侵与反入侵的连锁反应,它产生了一个新中国,产生了至今震撼着远东和全球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问题:(27分)
(1)用“东学西渐”的具体事例说明中国古代文化对欧洲的影响。(3分)
(2)结合材料回答“晚明”时期“西学东渐”的具体表现。(3分)
(3)依次介绍这三次“灾难性的战争”刺激下“西学”传入中国的情况。(6分)
(4)基于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西学东渐”对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影响。(15分)
参考答案:(27分)
(1)例如:西汉“丝绸之路”开辟后,将中国的丝绸、造纸等工艺技术传到欧洲;(1分)蒙古的西征将中国的三大发明(火药、印刷术、指南针)传到欧洲,促进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1分)中国的儒学也通过传教士传入欧洲,对欧洲文明发展产生一定影响等。(1分)
(2)晚明,由于新航路的开辟,西方传教士来华带来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1分)。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2分)
(3)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随着来华西人的增多和坚船利炮的打击,林则徐、魏源等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2分)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学习西方科技的洋务派提出了“中体西用”的口号。(2分)甲午战后,西学理论进化论通过严复译著的《天演论》传入中国。“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给面临民族危机加深的中国敲响了警钟,西学思想通过维新派的活动得到广泛传播。(2分)
(3)(15分)本小题采用SOLO评分法
第一层次,前结构:没有形成对问题的理解,回答与问题无关或同义反复。
第二层次,单点结构:找到一个线索或材料即得出结论。(3—5分)
第三层次,多点结构:使用多个线索或材料,进行单一维度地解释。如材料与史实:运用较多材料;运用较少材料。如视角:提炼出一个视角,如西学东渐给中国带来了进步,促进了向近代化的转型。观点清晰;观点不清晰。如叙述:叙述完整流畅;(5—8分)
第四层次,关联结构:能在多个线索或材料之间建立起联系,并对此作出解释。如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如视角:从两个以上角度展开分析。
一方面,西学的传入是伴随着野蛮的侵略以及签订的一系列的不平等的条约的基础之上的,既残酷践踏了中国的主权,威胁了民族独立,也给当地经济和人民带来了破坏和灾难。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冲突较为严重。义和团运动的发生就说明了这一点。西方传教士和教堂的兴建等,也便利了西方思想文化方面的侵略。
另一方面,西学东渐客观上有利于西方先进的技术、思想文化的传播,促进了中国社会向近代社会的转型。例如学习西方工艺技术的洋务运动,在工业、教育和军事等方面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刺激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甲午战后,随着西方维新思想和进化论的传播。通过《申报》、《时务报》等的宣传下开展了维新变法、八国侵华《辛丑条约》后“民主共和”思想促进辛亥革命推翻帝制,迈出了政治民主化的关键一步。在西方“民主”“科学”的口号下开展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对封建旧思想进行较为深刻的批判,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条件;观点清晰;观点较清晰。如论述:论述充分;论述不够充分。如叙述:叙述形成结构;叙述连贯流畅。(8—12分)
第五层次,抽象拓展结构:能够扩展材料本身的意义,并进行更为抽象的提炼和概括。如材料与史实:运用充分;运用较充分。如视角:如“文明”概念和对这一概念的定义以及定义权的问题;文明观的问题,文明与野蛮,文明(西方)/野蛮(清朝)两分法的问题;西方在“文明观”视野下,利用修辞的力量来为自己寻求合理性和合法性的向题。如论述:论述充分;论述较充分。如叙述:叙述完整流畅形成结构。(12—15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传人欧洲,加快了西方迈入近代社会的速度。其中,指南针发挥的作用是
A.促进了欧洲文化发展
B.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C.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
D.促进了远洋航行和地理大发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北宋时期,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南宋时期,指南针经阿拉伯人传到欧洲。它对欧洲的影响:促进了远洋航行,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具体说,为欧洲航海家发现美洲和实现环球航行,为资产阶级开开拓世界市场、进行殖民扩张提供重要条件。因此选D。
点评:从世界文明史观的角度,认识中华文明对世界文明的促进作用及贡献;从人文理念的角度,理解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创新意识”“历史意识”“开放的世界意识”,正确看待中华传统文化与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避免虚骄自大的情绪、狭隘的民族主义;联系社会热点进行复习,如中外文化交流年;中国古代科技发展对现代中国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启示等。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8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出现了很多新的职业。下列职业按出现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 ]
A.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空姐——网络管理员
B.火车司机——电话接线员——空姐——网络管理员
C.空姐——电话接线员——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D.电话接线员——空姐——火车司机——网络管理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