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6分)古代中国的百家争鸣、是重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影响深远。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无法更多的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发展需求,他们力求改变现状,试图获得更多的经济、政治、文化地位,呼唤建立新的社会,从而推动了百家争鸣的产生和发展。
——李静《百家争鸣与文艺复兴的历史比较》
材料二:孟子曰:“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孟子·梁惠王上》
材料三:后代的人们,由其现实的利益和要求出发,各取所需…….来重新解说和评价孔子,以服务于当时阶级的、时代的需要。?
——选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1)据材料一,概括百家争鸣产生的历史背景(6分),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说明百家争鸣所产生的影响。(8分
(2)结合材料二,总结孟子对治理国家的建议,并指出其经济根源。(6分)
(3)朱熹、李贽是怎样“重新解说”孔子的?(6分)
参考答案:
(1)背景:社会生产力发展(旧的社会制度已不适合时代需要);(2分)新兴地主阶级要求建立新的社会。(2分)
影响:百家争鸣为封建政治的构建和封建国家的治理奠定了理论基础。(2分)秦建立后采纳法家思想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把董仲舒糅合后的儒家思想作为治理国家的正统思想。(2分)
(2)孟子主张给予百姓一定生产生活资料以满足基本的温饱,缓和社会矛盾;经济根源:战国时期封建土地私有制出现,封建经济初步发展。
(3)朱熹是理学的集大成者,认为儒家伦理道德是社会要遵循的普遍原则,主张存天理,灭人欲。李贽反对迷信孔子的权威。
本题解析:(1)从材料“随着社会生产力的提高,西周的制度发展程度过低” 可以看出百家争鸣产生的背景。百家争鸣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封建国家治理的理论基础。汉代以后,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百家思想结合,成为了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2)从材料“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可以看出孟子的经济主张。孟子的这种主张体现了小农经济的要求,是战国时期小农经济发展的体现。(3)朱熹和李贽都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但是二者的具体主张 并不一致。朱熹主张儒家伦理道德是社会的首要准则,必须遵守;李贽则是反对孔子的权威为权威,反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近代史学家顾颉刚指出:“在《诗》《书》中,禹的地位是独立的,事迹是神话的;禹是禹,夏是夏,两者毫无交涉。一直到战国以后的文籍里,我们才发现禹是夏代的第一世君主。”对此,郭沫若评价说:“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下列说法中,合理的有
①顾颉刚先生主要是基于文献考辨,质疑夏朝的存在
②在未获考古学支持前,夏朝存在与否始终无法确认
③《诗》《书》是经孔子编订的,故较为可信
④在郭沫若看来,顾颉刚的考证有其合理性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需要充分理解材料,顾颉刚基于《诗》《书》的记载质疑夏朝的存在,所以①说法正确,根据“在现在新的史料尚未充足之前,他的论辩自然并未成为定论”可以得出②说法正确;《诗》《书》虽然是孔子编订的,也难免带有主观意志,所以不一定可信,所以③说法错误;依据“不过在旧史料中凡作伪之点大概是被他道破了”可知在郭沫若看来,顾颉刚的考证有其合理性,所以④说法正确,所以选C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地跨亚洲、大洋洲、北美洲、南美洲的一个区域性的国际经济组织是
[? ]
A、

B、

C、

D、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7分)自古以来,许多有作为的政治家都密切关注民生。建国以来党和政府为解决民生问题作出了许多重大努力。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面对划时代的社会变革,许多思想家从不同的阶层或阶级立场出发,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张,如孔子的“德政”思想、孟子的“民贵君轻”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等。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材料二:新民生主义把“平均地权”发展为“耕者有其田”思想。孙中山认为:中国现在虽然没有大地主,但是一般农民都是没有田的,农民所耕的田,大都是属于地主的,地主却不去耕作。中国农民都不是为自己耕田,而是替地主耕田,所生产的产品,大半是被地主夺去了。这是个很大的问题,应该用政治和法律手段来解决。
——马执斌《历史(必修三)教学参考》
材料三:随着农村生产的恢复和发展,贫富差距开始拉大,土地集中和雇工现象开始出现,阶级关系发生了新的变化。由于地主阶级的长期残酷剥削压迫,中国个体农民处于极端贫困之中,家底薄弱,缺乏发生生产的物质条件,遇到天灾人祸更是难以维持,因此他们要求实行各种形式的生产互助合作。
——《国史通鉴(第一册)》
(1)材料一中思想家的观点有何突出的共同点?试分析这种共同点产生的社会根源(4分)。
(2)据材料二,孙中山民生主义主张的基本关注点是什么?他的主张对国民大革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3分)
(3)材料三反映了什么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党和政府采取了怎样的措施?(6分)
(4)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党和政府采取上述措施的重大意义。(4分)
参考答案:(1)共同点:都立足于关注百姓的生存。(2分)
根源: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方式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2)关注农民的土地问题。(1分)影响:吸引农民参加到革命中来,使国民革命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2分)
(3)问题:贫富差距拉大,出现新的阶级分化。个体农民缺乏发展生产的物质条件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4分)
措施:引导农民从互助组到合作社,逐渐走上集体化道路。(2分)
(4分)意义:增强了农民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避免了贫富分化。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为工业化建设创造了条件。(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实现了贸易自由化并发行了统一货币的区域性合作组织是
A.欧洲联盟
B.东南亚国家联盟
C.北美自由贸易区
D.亚太经合组织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