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列宁认为,既然我们无法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那么我们就“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生产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的中间环节”,为此而采取的政策是
A.新经济政策
B.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C.工业化政策
D.农业集体化政策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中列宁主张“利用资本主义生产”即允许在一定范围上发展国家资本主义,这正是新经济政策的核心,BCD不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清文献通考》卷33载,“(顺治四年)户部议复两广总督佟养甲疏言:‘佛朗西国人寓居濠镜澳……今督臣以通商裕国为请,然前事可鉴,应请仍照前明崇祯十三年禁其入省之例,止令商载货下澳贸易可也。’上从之”。这段记载充分说明
[? ]
A.明末对外封闭政策在清初得到延续
B.清朝认识到开放澳门市场可以“裕国”
C.清廷中开放派的主张得到暂时推行
D.清朝前期只准许在澳门与外商贸易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18世纪20年代,丹尼尔·笛福创作的《鲁宾逊漂流记续集》中的鲁宾逊来到中国,以比较的方法描述中国见闻。认为中国的食品、城市、贸易、军队等等一切都不如欧洲。书中充斥着对中国的歧视、偏见和傲慢。同时法国也出现类似内容的小说。对此现象出现的背景理解正确的是
[? ]
A.工业革命后英、法对中国市场的需求?
B.由于中国被英法打败而形成的优越感?
C.中国的闭关锁国状态导致英、法对中国缺乏了解?
D.蒙古大军征服欧洲时留下的沉痛记忆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一向是世界上最富的国家,就是说,土地最肥沃,耕作最精细,人民最多而且最勤勉的国家。然而,许久以来,它似乎就停滞于静止状态了。今日旅行家关于中国耕作、勤劳及人口稠密状况的报告,与500年前视察该国的马可·波罗的记述比较,几乎没有什么区别。?——亚当·斯密《国富论》(1776年)
材料二?专家闻一在《凯歌悲壮》里,把苏俄的历史分为五个时期:凯歌年代、退却年代、剥夺年代、战争年代和战后年代。他认为1921一1927年是苏俄历史上的“退却年代”。
材料三?为了解决农业危机,罗斯福政府同农场主签订了大量减少耕地面积的合同,并销毁小麦、马铃薯和牛奶等农牧产品,屠杀猪、牛、羊等牲畜。
材料四?自2010年下半年以来,在食品价格较快上涨、流动性充裕较强等因素共同推动下,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不断走高。特别是粮食、蔬菜等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涨幅往往达到两位数。为此,党和政府已经采取了增加供应、促进流通、打击炒作等一系列措施。
请回答:
(1)你是否同意材料一中“中国经济‘停滞于静止状态’”的说法?(1分)请从经济政策调整的角度说明理由。(2分)
(2)材料二提及的“退却年代”在国家农工商政策上有何表现?(3分) 列宁称这种“退却”让苏俄(联)“打破了坚冰,指明了航向”,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
(3)指出材料三、四中政府调整经济政策目的的共同之处。(2分)
参考答案:(1)同意。(1分)
抑商政策限制了工商业发展;闭关政策阻碍了中外交流,落后于世界。(2分)
或不同意。(1分)
农耕经济持续发展;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出现。(2分)
(2)表现:农业:粮食税;工业:允许国内外资本家经营中小企业;商业:允许自由贸易。
(3分)
理解: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分)
(3)稳定(控制)物价,保障民生(发展经济)。(2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以来政府经济政策对经济发展、社会民生的影响。
第(1)问主要考察18世纪中国经济发展的特征及相关因素。可结合这一时期段特征分析即可。需要指出的是,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生机”与“危机”并存。生机指封建盛世局面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危机指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经济活力不足。所以在回答该问时可以有两种选择,然后分别指出相关的因素即可。如:重农抑商、闭关锁国等。
第(2)问考查学生对苏俄(联)社会发展的整合与认识。“退却年代”的时间是1921一1927年,根据所学可知对应的是新经济政策时期,因此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内容即可。“指明了航向”是指向社会主义过渡,可以结合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和作用说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缓和了社会矛盾,巩固了政权;工农业生产恢复、发展;找到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3分)
第(3.)问归纳材料可知所采取的政策均与市场供应、价格有关。所以共同目的是稳定(控制)物价,保障民生(发展经济)。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经济的发展,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影响着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代
| 粮食亩产水平(市斤)
| 人均粮食占有量(市斤)
| 全国耕地面积 (亿市亩)
| 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
|
春秋战国
| 91(全国)
| 614.8
| 2.3
| 94%
|
秦?汉
| 117(全国)
| 1048.35
| 5.72
| 94%
|
魏晋南北朝
| 122(北方) 215(南方)
| 1167.7
| 3.85
| 90%
|
隋?唐
| 124(北方) 328(南方)
| 1450.92
| 6.42
| 90%
|
材料二: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但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而言,最重要的事实是,宋朝时的名副其实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而西方与此相应的商业革命(新航路开辟以后)却对西方社会产生了爆炸性的影响。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清代沿袭明制设置的钞关,大有增加,计设户关26个,工关5个,……清代税关对商船户缴税亦极为苛重,全国又缺乏统一税率,以至各关税吏敢于巧立名目,动辄以商人违反规定为由,没收财货……在这样的苛税下“商贾望见关津,如赴汤蹈火之苦”。
——摘自彭雨新主编《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史》
材料四:?(乾隆时人说)近日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顷。?——摘自李文治编《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1)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到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的发展趋势。(4分)?
(2)据材料二联系宋朝商业发展的史实,指出宋朝“商业革命”的主要表现。(3分)从社会经济发展的角度,谈谈你对宋代的商业革命丝毫“未对中国社会产生爆炸性的影响”的理解。(1分)
(3)材料三和材料四揭示了什么社会现象?(2分)这种现象对新经济因素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1分)
参考答案:(1)发展趋势:粮食亩产提高;人均粮食增加;耕地面积增加;南方经济发展;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比重下降。(4分)(答四点即可)
(2)表现:市场突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吏的直接监管;海外贸易更加兴盛;都市商业繁荣;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3分)
理解:没有实现封建生产方式(生产关系)向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迈进。(1分)
(3)社会现象:清政府广设钞关,不法官吏巧立名目,对商人苛征重税;大量商业资本投向土地。( 2 分)
影响:影响了商业资本的积累,不利于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 1 分)
本题解析:(1)依据材料一,从总产量、人均占有量、耕地面积等方面分析(2)根据题干提供的信息和所学史实第一问可以从活动的时间、空间的限制突破;政府的调控;交易场所扩大农村集镇兴盛;外贸海外贸易更加兴盛,交通运输港口城市繁荣;货币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等方面加以考虑。第二问可以从生产方式的改变角度加以分析。(3)材料三主要是体现了政府加大对商业的盘剥,致使材料四中商人把资本转移到土地中去。影响可以从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角度进行分析。
点评:在古代历朝统治者无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对商业征收重税,或者商品专营,用来排挤商品经济的发展。致使商人在经商致富后把钱往往投资在土地上,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资本主义萌芽产生于发展缓慢的原因等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