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及太宗即位,又命长孙无忌、房玄龄与学士法官,更加厘改。……玄龄等遂与法司定律五百条,分为十二卷,……又定令一千五百九十条,为三十卷。贞观十一年正月,颁下之。
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议绞刑之属五十条,免死罪,断其右趾,应死者多蒙全活。……自是比古死刑,殆除其半。
——《旧唐书》
材料二?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
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
——《唐律》
材料三?贞观五年,张蕴古为大理丞。相州人李好德素有风疾,言涉妖妄,诏令鞠其狱。蕴古言:“好德癫病有征,法不当坐。”太宗许将宽宥。蕴古密报其旨,仍引与博戏。治书侍御史权万纪劾奏之。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五覆奏,自蕴古始也。又曰:“守文定罪,或恐有冤。自今以后,门下省覆,有据法令合死而情可矜者,宜录奏闻。”
——《贞观政要》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太宗制定法律的原因和目的。与隋律相比,唐律体现了什么特点?(4分)
(2)据材料二,唐太宗制定的法律体现了他怎样的治国思想?(2分)
(3)与材料一、二相比,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现象?“既而悔之”又体现了唐太宗怎样的个人品质?(2分)
(4)综合以上材料,指出贞观之治的出现与哪些因素有关。(2分)
参考答案:
(1)原因: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2分)
目的: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和巩固封建统治。(1分)
特点:慎用刑法。(1分)
(2)思想:赏罚分明;整顿吏治。(2分)
(3)现象: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1分)
品质:知错能改,自我反省。(1分)
(4)因素: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唐律提供的稳定秩序;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任答2点,共2分)
本题解析:
(1)注意材料一开头语句“炀帝忌刻,法令尤峻,人不堪命,遂至于亡” 可知原因是隋律过于严苛;吸取隋亡的教训。 再从统治者的角度分析目的。然后根据“凡削烦去蠧,变重为轻者,不可胜纪”可知特点是慎用刑法。
(2)提取材料信息“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戒惧。故知赏罚不可轻行”可知是强调赏罚分明;“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可知是用重法惩治贪官,整顿吏治。
(3)提取材料信息“太宗大怒,令斩于东市。既而悔之”,可知是唐太宗虽然慎刑,依旧存在冤杀。“因诏曰:“凡有死刑,虽令即决,皆须五覆奏。”可知太宗知错能改,自我反省。
(4)综合材料以及所学知识,材料一体现唐太宗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材料二体现唐律有利于稳定秩序,材料三体现唐太宗优秀的个人品质。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欧洲近代的思想解放运动主要发生在;
A.15~18世纪
B.18世纪末~19世纪初
C.19世纪中期
D.19世纪末~20世纪初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14、15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兴起;16世纪前期宗教改革运动兴起;17、18世纪启蒙运动兴起;三大运动极大的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因此选A.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图邮票中所反映的文艺方针提出时

A.解放战争即将取得胜利
B.多党合作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
D.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确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识记能力和对图片信息的有效获取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的信息,图中的文艺方针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双百方针是在1956年提出的,当时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即将完成。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图是20世纪80年代中国邮政总局发行的一套有关两岸关系的纪念封。其寓意是

A.和平统一反“台独”
B.海峡两岸盼通邮
C.“九二共识”促统一
D.“一国两制”指方向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从图片中可以看出通过望远镜观察,在海平面上面有一只衔着信件的信鸽,联系题干“20世纪80年代”,可知其寓意是海峡两岸盼通邮,故B项正确;A、C、D三项在图片没有体现,故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重工业建设五年计划》:“五年内在湘、鄂、赣区域由政府投资2.7亿余元,建设包括钢铁、煤矿、电冶等12项、30余个大型厂矿……五年后(民国三十年)钢、铁、铜等类产品应满足全国一半以上的需求,特别加大对该地区煤矿的勘探工作……对我国特产而世界急需的钨、锑、锡等,由中央统制对外贸易。”从材料可见
A.政府正在为抗日展开经济备战
B.政府工作重心已转向经济建设
C.大危机给中国提供了发展机遇
D.中共已完全丢失了南方根据地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材料中“民国三十年”可知中国正处于抗战时期,政府已经迁往内地,开发资源说明政府在为抗战作准备,故A项正确;抗战时期主要任务是抵抗日本的侵略,不可能进行经济建设,故B项错误;此时,世界大危机时间已过,而且经济危机不可能为中国提供发展机会,故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及中共根据地的问题,故D项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