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亚里士多德说:“谁说应该让一个人来统治?这就在政治中混入了兽性的因素。”下列不能体现其思想的是
[? ]
A.雅典公民大会
B.明朝内阁
C.英国议会
D.中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国家政治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下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材料二:(明朝)大学士叶向高,言:“我朝阁臣,只备论思顾问之职,原非宰相。中有一二权势稍重者,皆上窃君上之威灵,下侵六曹之执掌,终以取祸。臣备员六年,百凡皆奉圣断,分毫不敢欺负。部务尽听主者,分毫不敢与闻。”
-------《明神宗实录》
材料三:光荣革命后的一段时间里,国王仍能独立行使行政权。……此时的君主立宪政体仍显粗糙。……(汉诺威王朝)乔治一世和乔治二世来自德意志,不谙英国事务,很少出席内阁会议。时间一长,国王不出席内阁会议便也成了惯例。而且从1714年之后,……事实上放弃了对行政权的控制。这样内阁会议先就大事作出决定,然后提交国王认可。如此,一个对议会负责的内阁政府形成了。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
材料四: 观察下面三幅图

(1)分析材料一,说明“天下之变局”是指什么。(2分)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政治体制发生的变化。(4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明朝内阁与英国内阁的不同之处(4分)
(3)说说每一幅图反映当时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特征,并归纳中国政治发展的趋势(5分)
参考答案:(1)统治阶层在西周由世袭贵族组成,到西汉建立时皇帝和大臣大多出身布衣。(2分)
变化: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中央集权制度逐步确立(4分)
(2)明朝:不是法定一级的中央行政机构(或皇帝的顾问机构);对皇帝负责。
英国:是最高行政机构;对议会负责(4分)
(3)图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君主专制);图二: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图三:人民民主制度(社会主义民主政治)(3分)
趋势:从专制走向民主(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项明显错误,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是专制主义的,不是民主制度,所以排除B项。C项是材料现象的表象内容,不是材料内容反映的问题,所以排除C项。D项是无关,材料中并未涉及到这项内容。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4分)有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政治观念与政治理论,偏重在政府的职分与责任,要求政府能尽职胜任,选贤与能。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到战国之世,世变益亟,……古代的贵族,其地位,是与君主相逼的,起于孤寒之士则不然,君主要整顿政治,扩充自己的权力,都不得不用游士。……于是君主与游士结合,以打击贵族,贵族中较为有用的,亦不可不引用游士。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
材料二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这样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四 (隋)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樊树志《国史概要》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与所学知识,分析“选举之局益盛,世袭之制愈微”的时代背景。(7分)
(2)结合材料二、三与所学知识,比较西汉与魏晋时代选官制度的相同点。(4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隋朝官吏制度的特点。(2分)
(4)综合上述材料,战国至隋朝选官制度的演变体现了哪一历史趋势?(1分)
参考答案:
(1)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转变的社会大变革时期。
经济:铁犁牛耕的推广使用;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日益形成。
政治: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分封制瓦解;地主阶级日益崛起;士阶层日益活跃,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各诸侯国打击奴隶主贵族,加强中央集权。
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私学的兴起,“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
(2)西汉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魏晋时代是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相同点:其目的都是为了选拔人才;都呈现制度化;都是从地方向中央举荐人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世家大族对官位的垄断;都存在以官举士、权操于上、百姓不得参与的缺陷,体现出封闭的特征。(4分)
(3)特点: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以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2分)
(4)趋势:中央集权不断强化。(1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时间“到战国之世”可以知道材料所述现象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所以时代背景要考虑春秋战国时期,结合所学可以知道这一时期是我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时期,然后再结合这一时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特征回答即可。
(2)根据材料二中的“由教育与行政服务之实地观察,与选举与考试四项手续,而始获正式进入政府”和材料三中的“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可知西汉时期的选官制度是是察举制,魏晋时代是九品中正制。然后再结合所学知识对二者进行比较即可。
(3)根据材料四中的“(隋)明确规定九品以上地方官一律由尚书省所属吏部任免,每年由吏部进行考核。……与此同时,选举权也集中到中央”可知其特点是官吏任免权和考核权收归中央;根据“代之以科举制。科举制的特点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首先设立秀才、明经等科……一律按才学标准录取,……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放宽录取标准”可以得出其特点是以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科举制日益完善。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我国古代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制度基础,是古代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督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
材料四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主要内容。指出这一制度的突出特征。(8分)
(2)依据材料二回答,图①中三省在运行中表现出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图②涉及的制度对专制王朝统治起了怎样的作用?(8分)
(3)材料三解决的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哪一矛盾?运用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这一机构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
(1)内容:皇帝制、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特征:权力高度集中 (地方权力集中在中央,中央权力集中在皇帝手中等其它意思相近也可得分) (8分)
(2)关系: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相互合作,相互制衡。
作用:扩大了统治基础;开放了政权;为专制统治提供人才保障;巩固了封建统治。 (8分)
(3)矛盾:皇权和相权的矛盾 (帝相矛盾,或君相矛盾等也可得分)
影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到顶峰 (中央集权制度强化等其它意思相近也可得分) (8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和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主要有皇帝制度,中央机构三公九卿制度和地方机构:郡县乡里等;根据所学知识:嬴政认为自己德高三皇,功过五帝,自称“始皇帝”。中央:三公九卿;三公:在中央设立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个最高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御史大夫执掌群臣奏章,下达皇帝的诏令,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负责掌管理全国军务。九卿:丞相之下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国家各项具体事务,是中央政府的职能部门。推行郡县制:秦统一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的建议,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的长官是郡守,县的长官称县令或是县长,县以下设乡、里基层行政机构。郡守和县令由皇帝直接任命。从所学知识可以得出三公九卿和郡县官吏有皇帝任免,权利高度集中。
(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读图和联系所学知识的能力。根据图片信息可知,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等;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他们各自的只能为:尚书省——最高行政机构,负责执行国家的重要政令;门下省——审议机构,负责审核政令;中书省——决策机构,负责草拟和颁发皇帝的诏令。中书省主要负责与皇帝讨论法案的起草,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查诏令内容,并根据情况退回给中书省。这两个部门是决策机构,通过审查的法令交由尚书省执行。图②主要考察古代选官制度中的科举制度,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举行最后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历了1300年。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3)本题考查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的演进与强化。材料三是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设置内阁;这主要考察的是从秦朝以来就有的君相之间矛盾;材料四主要是说明军机处的设置的影响,在雍正时期,正式设置军机处,其有简速密专的特点,但是其仍然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所以其设置主要还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标志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三公九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三省六部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废丞相;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军机处设置。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