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知识点复习《古代中国的经济》考点特训(2017年冲刺版)(十)
2017-03-02 09:06: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实行均田制的直接受益者和最终受益者是 A.地主.国家 B.农民.地主 C.农民.国家 D.国家.地主
|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了土地,他们是直接受益者。农民得到土地后,要为国家承担赋税和徭役,从而增加了政府收入,政府是最终的受益者。故选C。 考点:均田制 点评:均田制是我国从北魏到唐代中期实行的计口授田的制度。始于北魏,北齐、北周、隋、初唐时均沿此制。唐中叶后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瓦解。“计口授田”是指政府根据所掌握的土地数量,授予每口人几十亩桑田和露田。桑田可继承,露田在年老或死亡后要收回。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据《宋史·地理志》记载统计的宋代各地贡绢州数量列表如下,这一现象说明( )
分布地区
| 贡绢州数
| 该路州数
| 贡绢州所占比例
| 华北地区
| 49
| 68
| 72.1%(占全国总州数21%)
| 四川地区
| 21
| 62
| 33.9%
| 江南地区
| 24
| 93
| 15.8%(占全国总州数10%)
| A.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普遍 B.华北地区的丝织业最为发达 C.政府征收赋税以丝织品为主 D.我国经济重心已经开始南移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的丝织业。从表格中“华北地区”的贡绢州所占比例是“72.1%(占全国总州数21%)”,“四川地区”贡绢州所占比例是“33.9%”,“江南地区”贡绢州所占比例是“15.8%(占全国总州数10%)”,由“贡绢州所占比例”可以得出华北地区丝织业分布较为普遍,A符合题意,B、C、D不合题意,故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手工业的进步?丝织业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变化最主要反映了 A.耕作方式的不断改进 B.土地制度的日渐变化 C.人类文明发展阶段的演进 D.小农经济制度的成熟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5 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0-1930 年的移民 自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 “由暗转明”,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走西口”也成为北方各省百姓光明正大的选择。而在光绪三十年(1904 年)之后,东三省移民活动也进入了全面开放时期,“闯关东”的人们从此摆脱了政治的束缚。……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东三省地区依然是当时移民政务的重点,所制定的相关章程条例有:《国有荒地承垦条例》、《边荒承垦条例》、《黑龙江清丈兼招垦章程》、《吉林 全省放荒规则》、《绥远清理地亩章程》、《辽宁移民垦荒大纲》、《奉天试办山荒章程》等。以张作霖、张学良为首的东北地方政府进而提出了《移民与开发计划》,并为此设置了移民局及东北招垦委员,这些积极的招垦措施对于移民运动无疑会起到有力的推动作用 材料二 1931-1945年的移民 1937 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 因而很短的时间内以重庆市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成为中国政治中心地带与人口高密集 区。就东北地区而言,日本官方在强制阻止中国汉族移民迁往东北地区的同时,按步 骤地实施了蓄谋已久的移民侵略计划,即所谓“国策移民”。日本军国主义政府提出了 20 年间向中国东北移住日本农民100 万户、500 万人的总体计划,之后大批日本开拓 民迁入东北地区,给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 材料三 1960-1979 年移民 1960 年开始, 中国经济与社会面临严峻的困难,于是出现了一种重要的移民类型便是以精简城镇人口为目的的移民运动。 在60 年代,在当时复杂的国际斗争背景之下,中共中央提出了“三线”的建设规划(即沿海为一线,中部为一线,西北与西南为一线),重点加强西北与西南地区建设。而为了加强这些相对边远地区的发展,重要的举措之一便是调入大量来自东部省区的干部、技术人才、职工及其家属。从1968年其由“上山下乡运动”引发的人口迁徙影响更为广泛,但出于强烈的政策性干预与时代局限,其最终的移民成果相当有限。 ——以上材料均选自安介生、葛剑雄《20世纪中国移民史的阶段性特征》(有删减)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中国近代史上移民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的知识分析这两个阶段移民的不同影响。(16分) (2)依据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中国近现代史上移民的主要因素有哪些?(9分)
参考答案: (1)特点:①清政府由禁止到被迫同意移民②民国政府鼓励移民,颁布法规条例、 设移民局等③从中原人口稠密区向边疆迁移,发展边疆经济。④受日本侵略及国民政府迁都影响⑤有外国移民被迫迁入(回答4 点即可,每点2 分,共8 分) 影响:(一)1900 至 1930 年 ①有利于缓解中部人口稠密地区的人地矛盾问题,人 口分布渐趋合理。②有利于对东北等边疆地区的开发③促进了民族融合。(回答2 点即 可,共4 分) (二)1931 至1945 年 ①一定时期改变了中国的工业布局和工业结构,为抗战胜利奠定了物资基础,保存了大量有生力量及文化宝藏。②日本“国策移民”便于 日本侵华,对中日两国人民带来巨大伤害。(4 分) (2)主要因素①受国际局势(国家安全或侵略战争)等的影响②受国内政府的政治导向影响③受国家经济建设的影响④受自然环境、自然灾害等影响(回答 3 点即可,每 点3 分,共9 分)
本题解析:第(1)问,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人口迁移特点及影响的分析与认识。回答时要注意联系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及列强的侵略。材料“自1902年清朝正式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起,蒙地放垦工作 “由暗转明”,禁垦蒙地的政策被放弃”表明了清政府的政策;材料“……民国政府继承了清末鼓励移民实边的政策,推出一系列招垦及鼓励移民的法规条例,……1937 年全面战争爆发后,众多沿海居民,大批民族工业企业与高校大量迁往内地, ……”表明国民政府的政策。对于影响要结合所学及材料尤其是日本的侵略归纳总结。 第(2)问,主要考查学生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本题属于开放式题目,回答时只要自圆其说即可,但要注意联系当时的国际形势的影响,国内局势的影响,经济建设的状况,以及自然环境及其他意外情况的影响,以及社会发展程度的影响等综合分析归纳。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的迁移变化?历程与特点、影响
本题难度:困难
5、选择题 下图是有关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示意图,推断空缺方框中最可能填写的是
 A.原始农业 B.个体农耕 C.千耦其耘 D.自然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