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礼记·乐记》说:“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材料表达的中心含义是
A.古代中国很注重礼乐
B.礼乐刑政综合为治
C.礼治是核心
D.古代中国很注重刑政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材料的意思是:礼仪是用来诱导人心的,音乐是用来调和人的情感的,政令是用来统一人的行为的,刑罚是用来防止邪恶行为的。礼仪、音乐、刑罚和政令,它们的最终目的相同,都是用来统一民心,实现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新朝代(西汉)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这里“斑马式的省级组织”指的是?
[? ]
A.郡县制度与都司制度并存
B.郡县制与封国制并存
C.行省制度与土司制度并存
D.州郡县三级交错管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地方行政制度具有很强的割据性的有(?)
(1)西周诸侯国?(2)西汉的王国?(3)唐朝的藩镇?(4)元朝的行省
A.(1)(2)(3)(4)
B.(1)(2)(3)
C.(2)(3)(4)
D.(1)(2)(4)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材料中“地方行政制度具有很强的割据性”是指不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结合史实可知元朝的行省是强化中央集权的产物,这与题意要求不符合,应该直接排除(4),(1)(2)(3)项地方势力均很大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符合题意要求,所以答案选B,A C D三项组合错误不符合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春秋时赵简子说“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这表明春秋时
A.郡县制普遍建立
B.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
C.宗法制得到加强
D.田地广阔,百姓富足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CD在题干中无从体现;A郡县制普遍建立应该是在秦统一之后;注意材料时间“春秋时期 ”,郡县制初步建立,官员由国君任免,而非世袭,世卿世禄制受到冲击,因此选B.
点评: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是高考命题的重点之一,复习时要注意对历史概念内涵、外延的把握,要特别突出对分封制、宗法制、郡县制、三省六部制、行省制、科举制等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应从概念制度的前因后果、发展过程、历史特点等方面准确理解和全面把握。
本题难度:一般
5、综合题 (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汉代长安城平面示意图 明代北京城平面示意图
提取两幅图中两项关于汉代和明代都城平面布局制度的特点的历史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参考答案:信息一 整齐划一。(2分)
说明:长安城和北京城都体现了这一特点。(4分)
信息二 中轴线纵贯全城。(2分)
说明:中轴线体现了儒家“居中不偏”、“不正不威”的思想,也为都城的整齐划一提供了条件。(4分)
信息三 宫殿为主体结构。(2分)
说明:皇宫占据全城的要害部位,不是居中,就是占据高地,而且有宫城相护卫,使皇宫成为全城的主体。宫城不仅与居民区分离,而且宫城的布局也以正殿为主体南北伸延或向
四面展开,井井有序。(4分)
信息四 宫殿建筑高台化。(2分)
说明:中国都城的宫殿无不修建在高台之上,除防潮外,主要是为占据制高点,维护皇宫的安全和显示皇权的至高无上,高于一切。(4分)
信息五 都城的商业功能不断增强。(2分)
说明:汉代的都城,有东市和西市;明代的则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都城自身也在发展。其政治性、军事性不断减弱,商业性不断增强。(4分)(以上五个信息及其说明中,学生只要完整回答出两个,即可得满分12分。如果学生的答案超出本答案,且符合题意,也可给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2分。)
本题解析:首先从图片上两个都城的直观布局,我们可以最直接的得出一个结论,即是都城布局整齐划一。其次再看皇帝的居住地的位置它能透露给我们的信息,皇帝宫殿在整个都城的中心位置,这是中国人传统观念最直接的一种体现。都城也是城市的一种,它也应该符合我国古代城市发展的规律,由明代都城出现了交易场所,所以可以得出的信息是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等信息。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中国君主专制制度不断加强
本题难度: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