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大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二)
2017-03-02 09:36:53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大 中 小】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1)概括材料中的三种主张。(6分)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2)依据材料二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8分) 材料三 李贽:前三代,吾无论矣。后三代,汉唐宋是也,中间千百余年……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 顾炎武:且叹夫百余年以来之为学者……置四海之困穷不言……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无见其从事于圣人而去之弥远也。 王夫之:天地之德不易,而天地之化日新。……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世之有鼎革也。纪世者以一君为一世,一姓为一代足矣。 ——李贽《藏书》、顾炎武《亭林文集》、王夫之《思问录》 (3)根据材料三,分别概括李贽、顾炎武、王夫之的思想。(6分)综上,谈谈你对思想文化发展进程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 主张:实行仁政;无为而治;强调法治。(6分) (2)强调“大一统”;糅合各家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4分)儒学正统地位在汉代确立,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4分) (3)李贽:反对盲从孔子,认为不能以“圣人”之言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2分) 顾炎武:注重实学,经世致用;(2分)王夫之:强调“天地之化日新”,提出了尊重物质运动规律的自然史观和社会史观。(2分)思想文化随着社会经济政治的变化,在吸收融合诸多文化因素中发展和丰富。(2分)
本题解析: (1)从材料可知分别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法家的“法治”。 (2)从材料“《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可知董仲舒强调“大一统”,发展形成新儒学体系,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3)立足材料概括,关键在于抓住关键信息,如,李贽“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以无本之人,而讲空虚之学”,顾炎武“日之有昼夜,犹人之有生死”等。再根据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演变谈谈认识。 点评: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历程,注意结合每个阶段的时代特征分析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发展脉络。特别注意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西汉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程朱理学、明清之际反封建的民主思想是儒学演变的四个重要阶段。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各国宪法的制定伴随着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回答下题 小题1:美籍华人、史学家费正清在“中国和日本”一章曾这样写道:“在广东,小规模的革命党人起义虽遭镇压,可是在汉口,1911年10月10日,革命者的一家炸弹制造厂的意外爆炸,导致了附近帝国军队的兵变。”这场“兵变”带来的结果不包括 A.满清政府垮台 B.中华民国成立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 D.与日本签订《二十一条》
| 小题2:“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首次写入这一重要内容的我国根本大法是 A.1949年制定的《共同纲领》 B.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1999年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小题3:《世界史·近代史编》指出:“(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的制定不能不说是保守派对民主派的胜利.”该书的作者之所以得出这一论断是因为这都宪法:
①规定总统由选民间接选举?②规定最高法官实行终身制?
③未规定人民享有的民主权利?④实际承认奴隶制度的合法性:
⑤歧视黑人和印第安人
A.①④⑤
B.③④⑤
C.①②③
D.①②⑤
小题4:1792年7月30日,马赛结盟军(义勇军)唱着《献给吕克内元帅的军歌》(后称《马赛曲,)进入巴黎.就政体而言,这时的法国:
①国王掌握着统治大权?②国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
③雅各宾派控制着国家权力?④国家在宪政体制下运转
A.①③
B.①④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B
小题4: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 题 海清川等在《汉武帝朝丞相群体研究》一文中指出:“武帝朝是汉代丞相的转折。”这里的“转折”是指汉武帝(? )
A.设立刺史监督丞相和地方官
B.设立三公九卿制度限制丞相
C.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
D.把学术丞相转变为武官丞相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西汉武帝时期,为了削弱相权汉武帝让身边侍从、秘书参与军国大事,从而形成了中朝制度,答案选C,A D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B项出现在秦代。
点评:中国古代通过直接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具体措施在各朝代的表现各不相同,从唐代开始,宰相的职权被一分为三,继而再加细分,宋代沿袭这一做法,终于使得宰相的职权极大削弱,但与此同时却造成了冗官现象和政府机构效率低下。明代,宰相制度被废除,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有了最终的解决。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右图是一幅某中学一学生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所做的漫画,判断他最有可能是为研究哪一阶段的历史而作

A.抗战时期的大生产运动
B.建国初期的经济恢复
C.十年探索时期的“大跃进”
D.新时期的改革建设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材料信息体现的是1958年大跃进时期的历史情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韩非认为“缘道理以从事者,无不能成”说明其主张
A.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
B.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C.遵循客观规律行事
D.德刑并用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