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03年,中国《大公报》载:“……宪法不立,则虽其国强盛,终滋危殆之忧,如今之俄土是;宪法苟立,则虽其国狭小,已固雄富之基,如今日之德日是也。 若是者,知宪法之与国家诚所谓不可一日或离者。”该文的政治主张主要是
A.推翻满清统治
B.实行君主立宪
C.学习德、俄政体
D.建立民主共和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材料,从宪法的重要性和德国、日本的政治体制思考,该文的政治主张是实行君主立宪,故答案选择C项;材料没有反映A、D项内容;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该文主张学习德、日而不是俄国,故C项不正确。
点评:关于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把握一个方向(向西方学习),三个阶段(器物-制度-思想),高考命题经常把近代中国思想解放潮流和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政治运动、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联系在一起进行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发表的《孔子改制考》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是
[? ]
A.宣传了资产阶级维新变法思想
B.促进了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
C.启迪人们挣脱闭关锁国的牢笼
D.动摇了封建思想的正统地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他是中国古代社会的最后一位君主,又是近代中国的第一位君主”。“他”是
[? ]
A、乾隆皇帝
B、道光皇帝
C、光绪皇帝
D、宣统皇帝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代思想家、历史学家梁启超在《新史学》写道:“夫所以必求其公理公例者,非欲以为理论之美观而已,将以施诸实用焉,将以贻诸来者焉。历史者,以过去进化,导未来之进化者也。”梁启超的主要观点是
[? ]
A.史学应追求理论的美观
B.历史研究应为现实服务
C.历史研究具有永恒的价值
D.史学研究贵在傅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五代之国,兴亡以兵(注: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
材料2?“易姓改号,谓之亡国。仁义充塞而致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顾炎武《日知录》
材料3?“报国计安出,灭胡心未休”。
——陆游《枕上》
材料4?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一文说:“夫古昔中国者,虽有国之名,而未成国之形也。……且我国畴昔(过去),岂尝有国家哉!不过有朝廷耳。我黄帝子孙,聚族而居,立于地球之上者,既数千年,而问其国之为何名,原无有也。夫所谓唐(尧)、虞(舜)、夏、商、周、秦、汉、魏、晋、宋、齐、梁、陈、隋、唐、宋、元、明、清者,原皆朝名耳。朝也者,一家之私产也,国也者,人民之公产也。”
回答:
(1)材料1和材料2中的“国”是什么?二者对“国”的兴亡有什么共同的看法?
(2)材料3中的“国”又指什么?
(3)陆游“报国”的目的是什么?
(4)梁启超与顾炎武的见解有何相似之处?指出梁启超对我国古代历史认识的明显错误之处。
(5)顾炎武和梁启超言论反映的共同进步思想倾向是什么?
参考答案:(1)都是封建统治阶级的政权。都认为“易姓改号”是“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即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结果。
(2)指南宋。
(3)陆游“报国”的目的是实现国家的统一。
(4)指民族的沦亡和文化传统的沦亡。他们站在中华民族和人民的立场,而不是站在某一个家天下和封建王朝的立场。
将“王朝”和“国家”区别开来,认为前者为少数统治者所有,后者为全民公众所有,否认了我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尧舜时期,我国尚处于氏族公社,称之为朝代是错误的。
(5)对君主专制深恶痛绝。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评价和辩证思维能力。材料系文言文,问题有一定深度,故对学生的阅读理解和逻辑思维能力有较高的要求。这几段材料在历史及其他学科当中大多都见过,所以,尽管是文言文,但阅读起来并不难。在寻找材料中的有效信息的时候,不能忽略每段材料中的人物所处的时代,由此就有了对人物的阶级分析,对其言论的背景的分析。之后,对题干中所要求的准确理解和分析比较就胸有成竹了。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