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经济体制改革的本质涵义是
A.把计划经济体制转变为市场经济体制
B.改变所有制形式
C.改革同生产力发展不适应的生产关系
D.改变经营管理方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质是改变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环节,使生产关系能够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故选C。A项是目标;B项说法错误,改革的目标不是私有化;D项是增强活力的手段。
点评:经济体制改革实质上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改变原来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生产关系。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通过改革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此改革也不是为了改变社会性质和所有制形式。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20世纪50年代“农民申请加入农业生产合作社”和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书”的相同之处是
A.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资料所有制的重大变革
B.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
C.目的是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强国
D.中共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是一道比较选择题,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可知,20世纪七八十年代农民搞承包是在坚持公有制的前提下进行的,没有改变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因而A项排除。在合作社中,农民没有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而此时也谈不上建设工业化强国,B、C两项也可排除。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以下史实中,属于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是
A.着重发展重工业
B.实行“一五计划”
C.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相结合
D.强调集体利益,忽视个人利益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这一题考查考生再学习的能力,题目中给了个概念及其含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就是“去苏联模式化”的道路,据此可以推断中国“去苏联模式化”的史实一定是不同于苏联的,带有中国特色的史实,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读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下图),影响新时期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
C.经济区域化的结果
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史实可知,B.国际经济新秩序的建立,这一说法是错误的,国际经济新秩序还在建立之中,并未建立起来。A.经济全球化的推动、C.经济区域化的结果、D.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上都对贸易有一定影响,但是相比较而言,最重要的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数据型材料的解读。注意围绕数据而展开的描述性的语言;注意时间变化与数据变化的关系;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特征;注意分析数据变化的原因。具体操作是:曲线数据图“边边角角看拐点”,柱状数据图“上下左右看趋势”,表格数据图“纵横驰骋看变化”,饼状数据图“阴晴圆缺看大小”。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61年5、6月间,中共中央在北京举行工作会议,决定在三年时间内减少2000万城镇人口。其主要目的是
[? ]
A、推动农村教育事业的发展
B、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C、支援农村的经济体制改革
D、缓解国家的经济困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