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古代中国的经济》试题巩固(2017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明清时期我国丝织业发展迅速,苏州和杭州成为我国最著名的丝织业中心,答案选C,A B D三项与题中要求不符。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根据张履祥《补农书》中所载资料,明朝末期江南地区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如右图所示: |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材料中的“农村家庭的投资结构”较大的投资是投资到工具、肥料等方面,而把大量的投资放在“工具、肥料等方面”反映的正是精耕细作而非其他的三个选项,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精耕细作的耕作方式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山西在明朝中叶出现“商贾之家亦雕龙绣拱,玉勒金鞍,埒王公矣”。入清以后,山西人择业把商业排在了首位。雍正帝朱批称:“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这些材料反映出明清晋商对当时山西社会发展的主要影响是( )
A.削弱了重农抑商的政策
B.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C.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
D.形成了独特的晋商文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目考查全面解读材料的能力。由材料中“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入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的择业观,可见晋商的活跃引起了社会风尚的变化。故选C。重农抑商是我国古代基本的经济政策,故A错。材料中没有体现晋商文化的独特性,所以D不选。
考点 :中国古代经济·中国古代的商业经济明·清商帮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自 ?保)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 ?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归心于农,则民 ?朴而可正(治理)也,纷纷则易使也,信可以守战也。?
——《商君书?农战》?
材料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一周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
——《战国策?秦策一》?
材料四?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公子虔之徒告商君欲反,发吏捕商君……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
——《史记?商君列传》
请回答:根据上述材料,结合商鞅所处时代背景,概括商鞅的主张,并从主观目的、客观效果、自身结局方面加以评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商鞅生活在战国兼并战争的年代。他力主改革,认为“便国不法古”,只要有利于国家治理,不必拘泥于先王之法;农是治国之要,认为只有发展农业,国家才能强大,百姓从事农业,则易于治理;公正执法,认为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其主观目的是变法图强,赢得兼并战争的胜利。商鞅的主张实施后,社会秩序安定、国力强盛,为后来秦的统一奠定了基础。而商鞅本人则因变法损害了旧贵族的利益,遭到他们的反对,秦孝公死后,又失去政治依靠,因而遭到车裂的悲惨结局。说明改革总是要付出代价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简答题 (14分)近代以来,中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在19世纪中期的战争和叛乱危机中,新活力的诸种因素正在聚集。1860年以后,对外贸易急剧增长,中国建立起它最初的现代企业。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二 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清政府开展了“自强”运动,……这场变革“仿效西法”,虽取得一时成就,但“徒袭人之皮毛,而未顾己之命脉”,“自强”的目的并没有达到。……“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在半殖民地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的逻辑受制于外部的国际关系的演变。
——《剑桥中华民国史》
材料三 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到1948年,“东亚”已是奄奄一息了。
——《百年巨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造成近代中国经济落后的主要原因有哪些?(3分)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3分)据材料二指出“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开足马力的因素有哪些?(2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因素有哪些?(3分)1937年后该企业渐趋衰败的最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应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潮流?(2分)
参考答案:
(1)小农经济高度发达;列强入侵;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3分)
(2)成效:在一定程度抵制了列强的经济侵略;引进先进的技术,培养了一批技术人员;刺激了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3分)因素:第一次世界大战;辛亥革命。(2分)
(3)因素: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实业救国;技术设备先进。(3分)
最主要原因:战争。(1分)
(4)顺应潮流;保持民族独立。(2分)
本题解析:第(1)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由“精耕细作的密集型农业,传统技术发展到了极其完美的水平,中国的经济好像已陷入了一种“高水平平衡的陷阱”之中。”可以概括出小农经济高度发达;由“西方的干预对中国经济体制的运转,产生了深刻的冲击”可以概括出列强入侵;由“在过去,由于明清两代政府抑制贸易和航海事业,中国的经济变成了内向型的”可以概括出重农抑商和海禁的政策。
第(2)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一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开展的这场“自强”运动是洋务运动。结合所学知识从抵抗西方侵略、培养技术人员、刺激民族资本主义产生等角度来回答。第二问由““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就开足了马力。但是这一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巨大进步,更多地产生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所造成的经济奇迹,而较少地受惠于一场早已被军人接管了的革命。”结合所学可知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辛亥革命。
第(3)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东亚”企业在30年代得以快速发展的原因是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由“著名的实业家宋裴卿1932年成立了“东亚毛呢纺织有限公司”,决心走实业救国之路。”可概括出实业救国。由“1935年4月,筹建新厂,设备齐全,机器先进,使“东亚”成为天津民族工业中的佼佼者。”可概括出技术先进。第二问由“1937年“七七”事变后,“东亚”在夹缝中挣扎了8年,多次陷于困境。”结合所学可知主要是战争因素。
第(4)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上述材料可知近代以来我国经济经历了从小农经济向近代经济的转变,顺应了历史潮流。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曲折发展的历程我们也可以认识到必须争取民族的独立才能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条件。
考点: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经济落后的原因;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兴起·洋务企业;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原因。
本题难度:一般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古代中国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