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60年《北京条约》签定后,咸丰皇帝躲在避暑山庄,一不痛心割让九龙,二不吝惜巨额的赔款,却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对咸丰皇帝这一认识分析正确的是
A.把维护国家的尊严放在第一位
B.认识到列强侵华的本质
C.极力维护封建专制统治
D.认识到列强派员驻京给中国带来的危害最大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咸丰帝认为外国派员驻京“最为中国之害”是其极力维护自己的统治的表现。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20分)
材料一:

材料二:1962年,国民党元老于右任病重时在台湾写下《望大陆诗》:“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读shāng,未成年就死去)。”
材料三:要实现统一,就要有个适当的方式,所以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而不是中央与地方的谈判。双方达成协议后,可以正式公布。但万万不可让外国插手,那只能意味着中国还未独立,后患无穷。
——邓小平《中国大陆和台湾和平统一的设想》
材料四: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1995年《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继续奋斗》
请回答:
(1)从十九世纪末到二十世纪中期,日本发动了两次大规模侵华战争。图一、图二分别反映了哪两次战争?这两次战争不同的结局对台湾产生了什么重大影响?(6分)
(2)材料二中,于右任的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意愿?(4分)
(3)材料三中,邓小平认为解决台湾问题的关键是什么?(3分)他指出实现统一的“适当方式”后来发展为什么政策?(3分)
(4)材料四中,中国政府对台湾问题的一贯立场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1)甲午中日战争,台湾沦陷,3分;抗日战争,台湾光复,3分。
(2)台湾回到祖国怀抱,实现祖国统一,4分。
(3)两党平等会谈,实现第三次合作,3分;一国两制,3分。
(4)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4分。
本题解析:(1)材料的时间为1895年和1945,根据所学知识为清末年间的甲午中日战争和近代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前者失败,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把台湾割给日本;台湾在日本殖民50年之后,1945年抗日战争的胜利,台湾重新回到祖国的怀抱,根据所学知识整理即可。
材料的时间为1962年,内战结束后蒋介石带领大量国民党部队逃亡台湾,台湾又一次和大陆分离,台湾和大陆一直处于对峙时期。“望我大陆”“只有痛苦”“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表达了作者渴望回到故乡,回到祖国的爱国思乡之情。
材料中邓小平认为“我们建议举行两党平等会谈,实行第三次合作”,可知解决两岸问题的关键;根据所学知识邓小平在20世纪80年代初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一国两制”最先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来的。
(4)材料“中国主权和领土决不容许分割”体现中国政府坚持“一个中国原则”,世界上只存在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央政府在北京,这是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重要前提;“任何制造台湾“独立”的言行,都应坚决反对”体现中国政府反对台独,坚持国家的统一。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大革命为中共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新的起点,主要表现在
①扩大了党在群众中的影响?②中共开始掌握了一部分武装?
③广大群众革命觉悟提高?④中共在南方建立了巩固的革命根据地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大革命时期,没有中国共产党单独的根据地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下列是两则反映中国共产党不同时期民主建设的材料。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凡居住边区境内之人民,年满十八者,无阶级、职业、男女、宗教、民族、财产与文化程度之区别,经选举委员会登记,均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材料二 历年征战未离鞍,赢得边区老少安。耕者有田风俗美,人民专政地天宽。实行民主真行宪,只见公仆不见官。陕北齐声歌解放,丰衣足食万家欢。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反映了哪一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说明两个时期的“边区”民主建设在当时各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材料一:抗日战争时期;各个阶级都享有平等的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材料二:解放战争时期;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改革。
(2)前者:调动了各阶级、阶层抗日的积极性;后者:赢得了民心,为解放战争建立了稳固的后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以革命的方式解决了中国现代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选择问题,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辛亥革命标志着中国的政治文明开始从传统走向现代。
材料二?近代中国百年政治文明发展和转型的历程是艰难曲折的。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的破产中,中国共产党深深地意识到:中国实现民主共和的理想必须与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奠定了新中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基本取向,不仅从整个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大潮流来把握人民民主,而且从近代中国政治文明转型的历史过程来把握人民民主。
材料三? 1979年邓小平进一步明确指出:“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改革开放以来20多年的政治发展,可以分为两大时期:一是政治形态复原时期,即使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二是政治形态转型时期,随着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服务计划经济为取向的传统白勺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必将曰益不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
——《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八次学习会议讲课稿
请回答: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一中“传统政治文明中的制度体系因此全面崩溃”的具体表现?列举辛亥革命在现代政治文明制度体系建设上取得的显著成就。
(2)根据材料二说明近代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实践破产的重要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民国和新中国在政治制度建设上本质的异同。
(3)为把“被‘文革’扭曲的权力结构、制度体系、政治生活和观念形态恢复到正常状态”,以邓小平为核心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作了哪些努力?据材料三指出在政治形态转型时期,推动我国政治文明制度不断创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1)表现: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成就: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确立了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法律形式否定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2)原因:没有把民主共和的理想与民族解放、国家独立紧密结合。 同:否定封建专制,实行民主政治。 异:前者资产阶级民主;后者是人民民主。
(3)努力:加强集体领导;恢复、完善三大政治制度;加强民主法制建设;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 原因:经济形态从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本题解析:(1)可结合辛亥革命的内容和成绩可知。(2)近代史中国人民有两重任,一是民族解放,二是国家富强民主,首先解决第一个问题,然后才能国家富强民主。(3)文革期间是对人权和法制的践踏,所以要加强民主与法制。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