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下列地方行政机构最初作为监察区出现的是
①郡 ②县 ③州 ④道 ⑤路
[?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④⑤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昔者天子有争(同诤,下同)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材料说明“争臣”
A.有利于对各级官员的监察
B.有利于对天子诸侯的谏议
C.从法律上真正约束了王权
D.防止了各级政府决策失误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原文大意是说“天子的身边若有七个真能谏诤的臣子,则谠议日闻,忠言时献,即有阙失,不惮再三陈告,斯救正之益甚多,故能不失其天下也;诸侯身边有谏诤之臣五人,则绳愆纠谬,格其非心,亦可以保守土地人民于不失也。”主旨是说“君主做事违反义理,做臣子的应该直言劝告,尽谏诤之义,才是真正的忠诚。”因此选B.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与谏议。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元朝大政委于中书省,总领各行省,又兼辖腹里。”这里的“腹里”是指
A.大都及其周边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
B.地方行省
C.边疆少数民族地区
D.大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元朝中书省直接管辖都城大都及其周围地区。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下了一道法令,规定诸侯王死后,嫡长子可继承封地的一部分,余下的封地分给其他子弟。这项措施的影响是
[? ]
A.宗法制得以恢复
B.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
C.分封制被彻底取消
D.地方取得较大自主权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元初,西北藩王遣使入朝质问:“本朝旧俗与汉法异,今留汉地,建都邑城郭,仪文制度,遵用汉法,其故何如?” ?
材料二?世祖即位初,首诏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于是……颁《农桑辑要》之书于民,俾民崇本抑末。?
材料三

图一?张家口北元贵族墓

图二?《农桑辑要》书影
材料四?忽必烈即位后诏令天下:“国以民为本,民以衣食为本,衣食以农桑为本。”1263年又下令:“戒蒙古军不得以民田为牧地。”1270年又下令:“申严畜牧损坏禾稼桑果之禁。”
请回答:
(1)元朝初年,为什么会有汉法与旧 俗之争?实质如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概括元朝“遵用汉法”的情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元朝“遵用汉法”的史实中,你能得出什么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据材料三、四,概括汉法对蒙古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据图二、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指出忽必烈在经济方面采取了哪些措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双方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生活区域、语言、文化等方面的差异。其实质是先进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与落后的社会制度、生产方式之争。
(2)建立都城,采用汉族官制,学习汉族的礼节,重视农业生产,采用重农抑商的传统政策。
(3)蒙古族作为一个游牧民族由蒙古高原进入当时的中原地区,建立起统一的封建王朝后,只有改变落后的“旧俗”,适应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和上层建筑,才能巩固其统治。
(4)蒙古族在入主中原后,吸收中原地区的先进文明,确立了以农桑为本的国策方针,并注意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同时蒙古族的生活习俗也深受汉族文化的影响而发生变化。(5)确立农桑立国方针,开始向农耕文明转变;保护农田,发展农业生产,建立指导农业生产的机构和制度;高度重视推广先进的科学技术(如《农桑辑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