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高频考点特训(2017年练习版)(四)
2017-03-05 23:02:2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09年为农历己丑年。1月3日,由中国印钞造币总公司限量制作发行的“牛年生肖贺岁金银盘”在青岛开始销售,金银盘正面为中国历代特色生肖牛图案纹饰,背面为甲骨文“牛”字组合。其中,“牛”成为十二生肖之一,这源自
A.中国古代神话传说
B.中国原始的自然崇拜
C.中国原始的图腾崇拜
D.中国古代的农业文明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开始出现,它成为此后中国两千多年农业文明发展的典型代表,在机械动力出现之前也一直是最先进的耕种模式,所以中国古代牛在的地位很高,一般封建王朝对偷牛,或私下宰杀耕牛往往处以极重的刑罚,所以答案选D,A B C三项不是牛受重视的根本原因。
点评:农业生产工具进步是推动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最为最重要的因素,生产工具本身即是生产力中的核心因素,所以生产工具的革新尤其是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一直是高考考查的重要知识点.由于平时在学习中学生对铁犁牛耕方式没有直接感观故对此没有深刻体会,建议平时学习中多注意收集图片和视频资料加以学习以补充该方面的不足。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20分)三农问题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
材料一: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节选自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二: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

生产、生活资料
耕地(亩)
牛(头)
猪(头)
犁(张)
水车(架)
房屋(间)
数量
6.98
0.32
0.58
0.62
0.16
3.91
——国家统计局农业统计资料
(注:贫农是指那些只有较少土地、部分或大部分租用其他土地所有者的土地耕作,并交纳地租的农民。雇农是指没有或只有极少量的土地和生产工具,主要依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农民)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安徽省凤阳县一个村的十几户农民曾写下一份契约:“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单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刹(杀)头也干(甘)。
材料四:2009年2月2日,在国新办举行的新闻背景吹风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锡文介绍,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将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一是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哪种基本模式?这种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4分)
(3)材料三与材料一相比,它们体现的经营模式有何共同之处?经济性质有何不同?(6分)?
(4)依据材料四,指出当前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有何新发展?为什么会有新发展?(6分)


参考答案:
(1)基本模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2分)
形成的主要条件:铁器和牛耕技术的出现,推动了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发展。(2分)(2)有利条件:农民普遍拥有基本生产资料(土地)和生活资料(房屋等)。(2分)
不利条件:生产工具数量不足、落后(生产能力低下,如犁和耕牛的户均占有率较低)。(2分)
(3) 共同之处: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经营。(2分)
不同之处:材料一体现的经营模式属封建小农经济,材料三体现的经营模式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4分)
(4)新发展: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允许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2分)
原因: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当前农村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但随着农村生产力的发展,以家庭为单位的经营模式不能适应生产力水平。(4分)


本题解析:
(1)根据材料一“...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不难反映出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模式形成的主要条件可以从生产力水平、经济制度的角度说明。
(2)根据材料二“土改结束后(1953年)湖南省贫雇农平均每户占有生产、生活资料耕地(亩)、牛(头)、猪(头)、犁(张)、水车(架)、房屋(间)数量分别为6.98 、0.32 、0.58 、0.62、0.16、3.91”,不难看出分析当时农民进行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主要是拥有基本的资料,但数量不足、生产能力低下。
(3)根据材料三“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单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与材料一“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相比即可体现的经营模式的共同之处和经济性质的差异。
(4)根据材料四“...毫不动摇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要求:一是要落实和保障农民的土地权益,二是进一步规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即可概括出当前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新发展。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分析其新变化的原因。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农业动力的革命是指(?)
A.铁器时代的到来
B.牛耕的使用
C.铁器的使用
D.灌溉事业的发展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铁犁牛耕,所以我国农用动力的革命是指牛耕的使用。所以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据历史资料统计,明以前的洞庭湖区水灾平均83年一次,明代后期平均20年一次。……长江在晚清时期(1840年到1912年),总共浸决30次左右。涝灾以洞庭湖地区、江汉平原、太湖地区等为最巨,一般年份受涝田亩均在千万亩以上。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二?人口的大量增加,导致人们赖以生存的土地难以承受,于是,不可避免地出现移民垦荒。……到晚清这种活动规模越来越大,垦殖区域扩大到东北、内蒙古、西北、华南、长江流域等地区。? ——摘自龚书铎《中国社会通史》
材料三?洞庭一湖为川黔楚众水之总汇……滨湖居民狃于目前之利,围筑圩田,侵占湖地,而地方官又意存姑息,不行禁止。若湖地渐就湮郁,则夏秋水发之时势必漫衍中决,为泽国田庐之恋,傥或跨州连邑所在淹浸……
——摘自《清高宗圣训》卷131
材料四?南河岁费五六百万金,然实用工程者什不及一,余悉以供官吏之挥霍。河帅宴客,一席所需,有毙三四驼,五十余豚,鹅掌猴脑无数。……骄奢淫逸,一至于此,而于工程方略,无讲求之者。
——摘自《清史幻事本末》卷45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明清时期我国洞庭湖地区水灾所呈现的趋势。
(2)根据以上材料,简析洞庭湖地区水灾发生的人为要素。
(3)根据对水灾成因的分析,请你提出根治江湖水患的建议。


参考答案:(1)趋势:水灾日益频繁,灾情日益严重。
(2)原因:人口过度增长,人类与山、湖争地;盲目移民垦荒,破坏森林植被;围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降低;官吏贪污挥霍治水经费,导致治水工程荒废。
(3)建议:严格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禁止盲目开垦和滥伐森林;植树造林;植树造林;退田还湖;反腐倡廉。


本题解析:本题紧扣时代热点环保问题,以洞庭湖水灾为例考察了中国古代农业中人地矛盾问题,培养学生环保意识。考察洞庭湖水灾日益加剧及发生的人为原因,以及针对发生原因提出根治方案,要求学生具有识读史料、总结概括的能力。材料一表明,洞庭湖水灾由明以前的83年一次到明后期20年一次,到晚清时的两年多一次,说明水灾趋势日益频繁。材料二三四分别介绍了导致水灾的人为原因,即人地矛盾导致移民垦荒,;围湖造田,侵占湖区,官员姑息不禁;治河官员骄奢淫逸,大肆挪用治河费。问号(1)(2)根据材料分析,总结概括即可。问号(3)针对材料二三四或(2)的答案总结即可。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这些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不管看起来怎样祥和无害,却始终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它们使人的头脑局限在极小的范围内,成为迷信的信服工具,成为传统规则的奴隶,表现不出任何伟大的作为和历史首创精神。”马克思在这里主要
A.指出了造成中国科技落后的经济原因
B.肯定了农村公社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意义
C.肯定了农村公社对巩固中国专制制度的巨大作用
D.批评中国人愚昧迷信、守旧驯服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马克思所说的“田园风味的农村公社”指的是个体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社会经济结构,它是“东方专制制度的牢固基础”。这种封闭落后的小农经济压制了人们的反抗精神和创造力,阻碍了科学技术的进步。A项正确。
点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的原因:
①经济:维护封建经济基础的需要。小农经济的分散性,要求有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以保证小农经济的生产和再生产。
②政治:巩固国家统一,镇压农民反抗,维护封建土地制度的需要。
③思想:法家(维护地主统治阶级利益)中央集权思想和后来包括法家思想在内的儒家思想成为这种制度的理论基础。
④实践:战国时期商鞅变法,初步确立起君主集权和地方郡县制的政治体制。


本题难度:一般



Tags:高考 历史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题库 知识点 汇总 高中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古代中国的科学技..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