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风物长宜放眼量。
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 一、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二、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三、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使人心不倦; 四、破例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 五、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夫病症既变,宜用新方;岁步既更,宜革旧历。”
|
?上述表格中的史料分别反映了什么重大历史事件?(4分)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上述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6分)
参考答案:(10分)
明治维新:戊戌变法。(4分)内在联系:明治维新使日本成为亚洲强国,(1分)走上对外扩张的道路,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1分)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1分)为挽救民族危亡,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了戊戌变法,(1分)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1分)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为中国资产阶级维新派提供了借鉴。(1分)
本题解析:日本天皇颁布《五条誓文》和康有为的《应诏统筹全局折》反映的重大历史事件分别是明治维新、戊戌变法。第二小问结合戊戌变法的历史背景,探讨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之间的联系。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873年的一天,侍奉日本天皇的女官例行给天皇梳理头发时吃惊地发现,天皇已将自己的长发剪掉。这件事主要反映了天皇决心
[? ]
A.革除封建礼仪
B.废除封建身份制度
C.带动文明开化
D.进行政治制度改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A题:(15分)【历史——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一定的风俗总是在特定的生存环境、经济基础、政治格局、文化传统、施政方针下形成的;移风易俗往往是统治者革新的重要举措,能否除旧布新、树立新风尚,是衡量改革是否深入和取得成功的风向标。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分处泰山南北的鲁和齐,风俗反差极大,成为鲜明对比。
鲁人风俗极为正统。夫妻之间晾衣竿子、挂衣架子、枕席都要分开。一般男女走路也
要“男子由右,女子由左”。鲁宣公的女儿寡居,因死守“妇人夜出,不见傅(负责文化教养的人)、母(负责料理生活的人)不下堂”的妇礼,竟然在着火之后,“傅至矣,母未至也,逮乎火而死”。
齐人长女掌管家务,自由参加聚会,男女“握手无罚,目眙不禁”。妇女勇敢、豪爽、泼辣、意气风发,全无妇礼的束缚。
——高中历史·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材料三?临淄七万户,“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鼓瑟、击筑弹琴、斗鸡走犬、六博踏踘者。……家敦而富,志高而扬”? ——《战国策·齐策》
材料四?王曰:“叔父,建尔元子,俾侯于鲁,大启尔宇,为周室辅。” 乃命鲁公,俾侯于东,锡之山川,土田附庸。(成王对周公说:“立你的长子伯禽,使他为侯于鲁,大大地开发疆域,作周王室的辅助。”于是命伯禽为鲁公,使他到东方为侯,赐给他那里山川,还有土田和附庸小国。)
——《诗经·鲁颂》
(1)依据以上材料,分析齐鲁风俗差异的原因。(10分)
材料五

(2)上图反映了明治年间东京的情况,试概括文明开化给日本带来了哪些生活习俗方面的变化,并分析生活习俗变化对日本历史发展进程产生的影响。(5分)
参考答案:
(1)(10分)鲁国地处内陆,以农耕为主,民风古朴守成;(3分)而齐国临海,手工业、商业发达,生活富足,民风奢侈开放。(3分)鲁国地处军事战略要地,是周的宗室伯禽建的诸侯国,控制严密,是周文化的保留地;(2分)而齐国地处偏远,分封异姓诸侯姜尚,礼法控制相对松弛。(2分)
(2)(5分)使用近代交通工具;着西式服装;出现西式建筑;基督教得到传播。(3分每点1分,总分不超过3分)
影响:有利于改革的成功;(1分)使日本社会生活近代化,推动政治、经济近代化。(1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都是近代重大改革。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们搞改革呢?这就是把俄国拖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力量。地主农奴
主不能阻挠俄国同欧洲商品交易的增长,不能保持住旧的崩溃的经济形态。如克里木(克里米亚)战争显示出农奴制俄国的腐败和无能。解放以前农民的“叛乱”每十年都要高涨一次。这使头号大地主亚历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认,从上面解放比等待下面推翻要好些。
——列宁《“农民改革”和无产阶级农民革命》
材料二?佩里(率美国军舰)在1853年进行的那次访问是不受欢迎的,但过后他在日本反而有了许多潜在的盟友。……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终于领悟到,与西方打交道的惟一途径,是采用西方本身的军事技术装备。他们要为日本人拯救日本,就要学习西方列强的秘密。……明治时代是日本西化的伟大年代。从此日本变成了一个现代的民族国家。
——[美]帕尔默·科尔顿《近代世界史》
材料三?农民这样获得一定数量的土地为私产后,因为赎买了土地,他们就摆脱了对地主的义务,成为拥有私户的完全自由的农民……地主领地上现存的秩序应维持到应有的准备工作完成,新办法开始实行为止。?
——《解放农奴宣言》
材料四?过去的西洋文明是外国人引进的,从今以后,我们日本人要用自己的手将西洋文明带入国内。东西方人民风俗不同,思想自相悬殊,各国相沿的习惯历数千百年之久,纵使利害十分明白,也不该骤然强搬硬套。?
——《日本政治史》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俄国实行农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原文,3分)
(2)材料二中的“许多潜在的盟友”是指日本社会中的哪些人?“长州和萨摩两藩的领主”“学习西方”的直接目的是什么?(3分)
(3)据材料三、四分析俄、日两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有何不同?(2分)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俄、日两国改革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启示。(2分)
参考答案:(1)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克里米亚战争的失败;农奴的反抗斗争;巩固沙皇统治的需要。(任答3点,每点1分,共3分)
(2)倒幕派等主张学习西方的维新人士(或:在同西方经济、文化接触中的获益者,1分)。直接目的是富国强兵,振兴日本民族,摆脱外来压迫。(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
(3)俄国侧重解决内部机制,重点废除农奴制度。(1分)
日本侧
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1分)
(4)改革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稳定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前提;要善于学习先进文明成果;要有选择性学习外来文明。(任答2点,每点1分,共2分;若言之有理亦可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材料三:日本学者井上清在《日本历史》中写道:“公元702年到777年,(日本)曾派使节到唐朝达6次之多。使节的船队大体为四艘。每次都有大批留学生随行,大使以下留学生和水手多达四五百人。”中国史学家周一良在《中日文化关系史论集》中说:“奈良的贵族……举凡学术、技术、文艺、音乐以及佛教和佛教庙宇的建筑、雕刻、绘画、以及有关服饰、器皿、生活方式都在学唐朝。他们的头脑一刻也不忘记“在唐国”。只要是唐朝的东西,无论什么都要尽快地引进来——这是企图让人们看到,日本也是不亚于唐朝的国家。”
材料四:在中国近代,赴日留学生数以万计,其盛况不仅在中国留学史上是空前的,也
是“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学生出洋运动。”在时间上,中国人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晚了
数十年,但在人数上,中国留日人数超过了留学欧美各国人数的总和。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留日学生情况大事年表
1895年
| 御史杨深秀上奏:日本明治维新功在留学生,请派人赴日学习。
|
1896年
| 清朝驻日公使带赴日本学习的13名使馆学生为中国学生留日之始。
|
1898年
| 各省受甲午中日战争失败的刺激开始派遣留日学生。
|
1900年
| 留日学生达140余人,成立励志会,创办《译书汇编》翻译欧美启蒙思想家名著。又改建“以民族主义为宗旨”的中国青年会。
|
1901年
| 清末新政开始,官费、私费留学的高潮掀起。当时的留学地域,英美德法俄各国皆有,但东渡日本者占90%以上。留学生秦力山在孙中山支持下创办《国民报》,宣扬革命救亡。这年,陈独秀因宣传反清被迫逃亡日本留学。
|
l903年
| 留日学生达到1300余人。留学生黄兴、陈天华组织军国民教育会,提倡“鼓吹、起义、暗杀” 以“实行民族主义”。此后,留学生在日本东京创办《游学译编》、《浙江潮》等与国内以上海为中心的革命宣传相呼应。
|
1905年
| 留日学生激增,一年后达到12000余人,以江浙、两湖、广东和四川为最多。这年,孙中山在日本东京成立中国同盟会。
|
?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日本多次向中国派遣大规模使节船队的目的是什么?
推动中日交往频繁的重要因素有哪些?(8分)
(4)近代中国留学教育随着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而演进。根据材料
四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95~1906十年间促使中国青少年留日活动兴起和发展的
重大历史事件,并概括说明这一现象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作用。(10分)
(5)根据材料三、四,说明中日两国间留学教育兴起的共同原因。(2分)
参考答案:(3)目的:加强与唐朝的政治联系,学习唐朝先进文化。(2分)因素:唐朝统一强盛,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唐朝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日本当时落后、政府民间都重视向先进国家学习;中日之间海上交通便利。(6分,回答其中3个要点即可。)
(4)事件:日本明治维新的成功;中国甲午战争的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清末“新政”的推
动;日俄战争日本的胜利。(4分。回答其中4个要点即可。) 作用:壮大知识分子队伍,为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预备了大量人才; 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促进了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6分)
(5)对方文化先进;两国距离较近;有长期交往的基础;国内面临严重社会危机。
(2分,回答其中2个要点即可,若有其它言之成理的回答,可酌情给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