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12年1月,是邓小平南方谈话发表20周年。20年前,一位八十八岁的老人,迈着蹒跚的步伐,带着子孙登上列车,纵贯整个中国来到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广东深圳,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发出振聋发聩的声音:改革的胆子要大一些,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下列“网友评论”不符合史实的是?
[? ]
A.邓公南方谈话前改革遇到重重阻力,进入关键时期
B.邓小平“南巡”为中国经济体制改革找到了突破口?
C.邓小平“南巡”是从地方、从社会寻找动力的典范?
D.1992年后中国改革停滞的局面有所改观但成效不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2分)淮北口子酒素有“隔壁千家醉,开坛十里香”的美誉,它不仅经历了中国历史的风风雨雨,而且也见证了新中国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清嘉庆七年(1803年),濉河再次得到疏浚,上接萧县以北的黄河古道,下连淮河,往来商船通航,使濉溪口的商业趋向繁荣,酒作坊发展到三十多家,口子酒远销河南、河北、山东、辽宁、山西、江西等地。清末民初,随着津浦铁路的通车,濉溪的酿酒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摘自《淮北市文史资料》(第一辑)
材料二?民国27年5月,日军攻占濉溪,许多作坊被炸毁,酿酒业遭受严重破坏。民国34年,利用战争空隙,恢复生产,酒坊发展到50余家。民国35年4月,国民党军队占领濉溪,横征暴敛,加重酒税,滥发纸币,造成通货膨胀,致使多数酒坊倒闭。 ?
——摘自《淮北市志》
材料三? 1949年5月,人民政府赎买了私人糟坊“小同聚”,创立了国营“濉溪人民酒厂”,它是安徽省最早的一家国营酒厂(即后来的濉溪县口子酒厂前身)。1950年,国家对酿酒业实行专卖政策,又将私人的19家作坊折价卖给了国营酒厂。1953年人民政府拨款,扩大了酒厂规模,购买了新设备,进行了技改,提高了质量。从此,濉溪的酿酒业获得了新生,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摘自《淮北览胜》
材料四?1978年以后淮北市酿酒业迎来了新的“春天”。到了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冲击下,淮北市为了避免口子酒品牌之争,将市、县三家实力强劲的传统口子酒生产企业,重新整合资源,优化资产,组成安徽口子酒业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拥有资产八亿元,占地一千五百亩,年产各类优质曲酒三万余吨,年创利税超亿元,企业技术力量雄厚,检测手段完备,拥有较为先进的质检中心,计算机被广泛应用于企业各项辅助管理。自2000年以来,企业的销售收入、实现利润等重要经济指标逐年以两位数的幅度增长,呈现出强劲发展态势。2003、2004年,口子酒业都以优异的表现晋级中国白酒“十佳”行列。?
——摘自互联网
(1)根据材料一、二、三、,分析影响濉溪酿酒业发展的主要原因(4分)。
(2)以口子酒为例,请你根据材料二、三归纳建国前后我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的历程(3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分析1978年以后我国企业发展出现新的机遇的原因。(3分)
(4)今天面对市场经济大潮和金融危机,请你为我国企业的发展提出几点可行的建议。(2分)
参考答案:
(1)主要原因:民族是否独立是酿酒业发展的前提;社会是否安定是酿酒业的重要保障;国家政策是否正确是酿酒业发展的重要条件;交通是否便利是酿酒业发展的必要条件(4分。若答其他内容,如帝国主义的侵略掠夺、国民政府和四大家族的经济掠夺、战争的长期破坏等原因,也可酌情得分)
(2)抗战时期:民族工业遭到残酷打击;
解放战争时期:民族工业陷入绝境;
过渡时期:建立国营企业,走上社会主义道路。(3分)。
(3)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加入世贸组织,积极融入经济全球化的浪潮。(3分)
(4)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立足国内外市场,注重新产品的开发与研制;讲究诚信,注重企业的形象和产品的质量等。(2分。答出其中2点即可)
本题解析:
本题以口子酒的发展为切入点,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跨度大,概括性强。解题时要注意问题与材料相结合,力求全面,准确。第(1)问要注意不能就材料论原因。而要从一定的高度来概括、分析影响酿酒业发展的原因。第(2)问要注意审题准确,要答的是“历程”。第(3)问注意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第(4)问力求历史与现实结合,考查学生思考与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邓小平说:“过去,只讲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生产力,没有讲还要通过改革解放生产力,不完全。应该把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讲全了。”这是邓小平在
[?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B.中共十二大上的讲话
C.中共十三大上的讲话
D.南巡期间的讲话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984年10月,有两个在80年代初还受批评的观点被写进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若干决定》文件。一个是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还有一个是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扩大指导性计划。此时,中国共产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认识不包括 (? )
A.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
B.经济手段不是中西社会制度的本质区别
C.以经济建设为党的工作重心
D.指令性计划是我国经济体制的重要内容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1992年邓小平在“南方谈话”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调节手段。故C不正确。
点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首先在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这一制度的实行开启了中国伟大的改革进程,高考命题往往站在这一角度,要求学生认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整个改革开放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国有企业改革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联系密切,高考试题一般从所有制结构和经营模式两个角度要求学生分析国有企业改革后企业的状况。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以农治国的传统。新中国成立后到今天,党和政府一直非常重视“三农问题”的解决。阅读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纴,多治麻丝葛绪捆布縿,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芬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纷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白居易《朱陈村》
材料三 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债者矣。
——晁错《论贵粟疏》
材料四 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材料五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1)材料一、二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经济形态?该经济形态的基本特点是什么?
?
(2)根据材料三归纳这种经济形态下生产者的处境。
?
(3)材料四反映了中国农业生产的什么变化?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
?
(4)材料五中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我国怎样的农业政策?春联三中的政策实质是什么?
?
(5)材料五春联二中的政策真的“暖人心”吗?结合农村中的重大改革,你认为农业政策制定的依据是什么?
?
参考答案:(1 )经济形态:自然经济。基本特点: 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2 )处境:自耕农生活艰辛,是国家赋税徭役的主要承担者;小农经济非常脆弱,自耕农常因水旱灾害或急政暴敛而破产。
(3)变化:丝茶出口大量增加,部分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4)政策: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质:调整和改革农村生产关系, 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
(5)没有。制定政策必须依据当时中国的国情;要适合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应以满足农民的生活需要为出发点。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