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10年9月15日,美国向WTO起诉称,“中国政府一方面禁止持国外卡的消费者在中国进行人民币交易,另一方面对持外国卡的中国人在国外消费附加了比银联卡更多的限制”,“这些银行卡市场准入限制和歧视性措施违反了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十六条和十七条的规定。”上述材料说明
A.中国的这一做法是反对全球化的重要表现
B.中国加入WTO使本国金融业面临重大挑战
C.美国利用WTO规则长期控制国际金融市场
D.WTO旨在取消贸易壁垒,对各成员国都有利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根据《关贸总协定(1994)》第二十条的普遍例外条款,即使一个成员国做出了某种承诺,如果这个承诺有悖于国家核心利益,成员国可以不履行承诺,金融业是中国经济命脉所在,是国家经济安全的核心,可以成为豁免义务的理由,因此不能说中国的这一做法是反对全球化的重要表现,排除A;美国提起WTO诉讼中国加入WTO使本国金融业面临重大挑战和压力,故选B;C在材料中无从体现;D“对各成员国都有利”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扼要回答下列有关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问题:
(1)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什么伟大决策?(4分)
(2)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2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2分)
(3)党的十四大上规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2分)
(4)我国首先开放的四个经济特区分别是什么?(4分)后来逐渐形成了一个怎样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的格局?(4分)
参考答案:(1)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2)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扩大企业自主权。
(3)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4)广东的深圳、珠海、汕头和福建的厦门。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都是一些基本的历史知识。
(1)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2)经体体制改革的目标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在农村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城市的中心环节是增强企业的活力。
(3)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十四大上提出的。
(4)我国为扩大开放水平,兴办了经济特区,到目前,我国共有五大经济特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可结合教材知识作答。
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经济体制改革的相关问题即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是在1979年开始,城市改革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走的是一条先农村、后城市的路线。1992年十四大确立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改革进入了快车道。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逐步建成了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逐步到内陆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的格局。新世纪加入世贸组织是我国对外开放深化的体现。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分析下图可知,导致中美贸易变化的主要因素有(?)

①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美贸易额持续增长
②中国实施改革开放战略,经济迅速发展
③中美正式建交,促进了两国间贸易的发展?
④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区域经济合作得以加强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下列关于新中国经济建设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新民主主义制度的建立
B.“大跃进”期间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C.1956~1966年经济建设在曲折中前进?
D.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城市取得突破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0分)阅读下列材料:
“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这是从中国的近代屈辱到现代崛起的艰难历程中得出的基本结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夷货非衣食所急。绝之则内外隔而相构之恤无由生矣,夷虽欲窥伺我,何可得哉!
——《海防纂要》
材料二: 中国内地风气尚未尽开,资本又不充裕,试问舍世界各国经济互助,有何别法?互助之道无他,即
合各国之利病共同,视线一致
者,集一银公司,棉铁为主要,……凡有一地一矿一事视为可经营者,……详确其预算,等差其年度,支配其用数,程序其设施,检核其成绩,而又势以平等资本,公开昭布其条件,而互输产品保公司之利,以不犯土地尊主国之权。如是十五年小效,三十年大效,可以预言。
——摘自《张季子九录·实业录》卷七
⑴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对外方面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各自出于何种考虑?(10分)
材料三: 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作为沿海经济开放区,同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一样,是我国对外经济联系的桥梁,进出口的重要基地。它要把国外的先进技术、设备引进来,加以吸收、消化、创新,向内地转移,推动科技进步;要筛选、移植国外符合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经营管理方式,为全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摸索经验;要把沿海生产的“洋货”向内地销售,繁荣国内市场,满足人民需要;尤为重要的是,必须面向世界,发展出口贸易,开拓国际市场,为增加我国的外汇收入多做贡献。
——《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座谈会纪要》(1985年1月31日)
⑵材料三与材料二的主张看似相同,但有着本质上的差异。这一本质差异是什么?(4分)
⑶材料三反映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2分)
⑷上海浦东开发是
中国九十年代改革开放的重点和标志,而早在20世纪初中华民族不少仁人志士就提出了开发浦东的最初设想。开发浦东的美好设想在20世纪初难以实现,而在20世纪末却喜获成功,造成不同命运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4
分)
参考答案:(1)材料一主张闭关锁国。(2分)认为中国无需与外国通商;闭关可以阻止外国入侵,防止内外勾结。(4分)
材料二主张在维护中国主权的条件下,积极引进外资。(2分)为民族工业的发展,解决资本短缺问题。(2分)
⑵材料二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经济;材料三是为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4分)
⑶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这样一个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2分)
⑷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近代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受到本国封建主义和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发展艰难;(2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邓小平理论,特别是邓小
平的南方谈话,为浦东的实践创新提供了可靠的精神
财富和支柱。(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