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5分)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1960年冬天,各地方有计划、有领导地开放了农村集市贸易,这对于促进农副业生产发展,活跃农村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现在,各地方正在根据这一段时间的经验,加强对农村集市贸易的管理。1961年,许多地方又恢复了农村中的供销合作社。
1961年,在城市中,国营商业除了平价供应的商品以外,开始出售糖果、糕点等少数几种高价商品。这是在物资不足、购买力和商品供应量之间差额过大的情况下的一种临时性措施。
随着经济各部门调整工作的逐步展开,我们对教育、科学和其他文化事业也进行了必要的调整,适当地降低了它们的发展指标。
——1961年周恩来《国民经济的调整工作和当前任务》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周恩来这篇文章的时代背景。(9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的经济思想。(6分)
参考答案:
(1)背景: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给社会生产带来了灾难性的影响;国民经济出现倒退局面;人民生活出现严重困难;党和政府开始了纠正“左”倾错误的行动;60年代初期经济逐渐恢复。(每点2分,任答五点给9分)
(2)思想:发展经济要尊重客观规律;要允许商品贸易;要稳步前进,不能贪多求快。(6分)
本题解析:(1)根据材料中的时间60和61,可判断背景: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动了“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左倾错误泛滥再加上又遇自然灾害和苏联逼债导致国民经济严重比例失调,出现倒退现象;60年冬天开始纠正农村中的左倾错误,提出8字方针,到65年经济基本好转。(2)根据材料中那个“有领导地开放了农村集市贸易,这对于促进农副业生产发展,活跃农村经济,起了一定的作用。”可见要尊重经济发展规律,允许商品买卖;根据材料“逐步展开,必要的调整,适当地降低了它们的发展指标等表述”可见是要求稳步前进,不要求快。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立法颇为简便。嘉靖间,数行数止,至万历九年乃尽行之。
——《明史》卷七十八《食货二》
材料二?在一条鞭法已实行的地区,有的地方官府仍逼使农民从事各种徭役;有的额外加赋,条鞭之外更立小条鞭,火耗之外复加秤头;更严重的是藉一条鞭法实行加赋,有的地区条鞭原额每亩税银五分,崇祯年间为了抗击清军有的加至一钱以上。
廖焕水认为,张居正的一条鞭法虽符合社会发展和农民利益要求,具有一定的进步性合理性,但未能从机制上清除加重赋役的内在原因,没能跳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张勇认为一条鞭法的实施使两税法以来由“度人而税”向“度地而税”的转化进程大大的前进了二步,为清初真正完成这一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胥思省《近十年来一条鞭法研究综述》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的主要特征。(6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一条鞭法在中国赋税制度演变中的作用。(9分)
参考答案:
(1)赋役进行合并,赋役征银,赋役银由地方官征收。(6分)
(2)积极:放松了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封建国家的财政收入;为清代赋税改革奠定基础(6分)
局限性:这种局部的改革不可能触动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更不可能根本上触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在各种盘剥之下,人民的负担依旧沉重。(3分)
本题解析:
(1)依据材料一概括“一条鞭法”对赋役制度的改革:“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把原来朝廷规定征收的田赋(土地税)、徭役(农民无偿为国家服劳役)、杂税合并起来,折合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田亩多少,以白银形式统一征收。
(2)该问要求从正、反两方面对一条鞭法作出全面评价。一条鞭法对赋役制度进行改革,放松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客观上有利于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清初的赋税变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变法不可能根本上触动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在各种盘剥之下,人民的负担依旧沉重。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下表反映的是民国时期中国民族工业的相关数据。对表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A.两次快速发展均得益于社会的巨变
B.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发展较快
C.十年内战对民族工业造成极大破坏
D.抗战期间民族企业被日本整体吞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脉络历史背景的理解。第二次快速发展不是像第一次辛亥革命推翻清政府的君主专制统治,引起社会剧变,而是国民政府的经济建设运动,因此A错误;阻碍民族工业发展的主要原因是外国列强侵略,故 C 项错误;D 项明显不正确。故选B。
点评:民族工业是考试的重点内容。在一战期间由于帝国主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辛亥革命的影响,进入了第一次发展的黄金时期,在1927年以后,南京国民政府的建立,随后进行了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经济得到再次快速的发展。但是在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因日军的掠夺和国民政府的搜刮,进入衰落萎缩时期。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假如你是汉武帝时期的一个书生,你所遇到的情况可能是?
①你的教科书除了儒家经典外,还会有法家经典 ②你可以到郡县的学校就读
③既使你不是贵族子弟也有机会读书? ④如果你考试合格的话,可以到政府任职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解答本题关键是时间信息,即汉武帝时期。汉武帝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故①不可能。汉武帝时期地方教育系统已初步形成,举贤良,重用儒生,故②③④说法都是正确的,因此,正确选项为C,排除ABD项。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2分)?儒家文明
实际上他(汉武帝)和他的近臣们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致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家人亲族的团结和礼仪上之周到等等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问题:(12分)
(1)儒家思想在政治上的表现就是中央集权。孔子的思想为何有利于中央集权?(4分)
(2)从汉武帝开始,他的近臣是怎样将儒术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的?(6分)
(3)“汉武帝与近臣对儒术的扩展”对中国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2分)
参考答案:(12分)
(1)孔子以“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准则,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2分)以“礼”规范人们的言行,有利于实现社会秩序的安定。(2分)
(2)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之说,(1分)政治上认为王者受命于天,倡导“君权神授”(1分)伦理上强调“三纲五常”,(1分)顺从了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提出了“大一统”的主张(2分)从而使儒家的学说扩展到中央集权的官僚政治中去。(1分)
(3)汉代以来,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历代封建王朝的统治思想。(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