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008年11月江苏省苏州五市三区高三期中6题)为中国近代政治变革制造历史依据的著作是

A. B. C. D.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提取信息:“中国近代政治变革制造历史依据”,再结合四本书的内容和影响,应该是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由研究科学技术进而转向研究民主政治学说。下列言论能够反映这一转变的是(?)
A.“人人不受私,物物归上主”
B.“采西学,制洋器”
C.“夫自由之义,孔门已先倡之矣”
D.“敢以帝制自为者,天下共击之”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此题求答项为“反映这一转变的言论”,限定语为“由研究科学技术转而研究民主政治”,再看选项中A是太平天国中反映小农思想的言论,B是洋务派为代表学习西方先进技术(器物)的言论,C和D都反映出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但C是戊戌变法时期的言论,反映了维新派主张由学西方技术到学西方政治制度,不选D项的原因有二,其一,D项主要着眼点是号召以革命的方式,反对称帝;其二,这是辛亥革命时同盟会的言论,在此之前已由维新派由研究科技转向研究民主政治学说。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下列表格中的言论客观反映了当时不同政治派别的思想倾向,其共同诉求是?
1865年
| 李鸿章说: “机器制造一事,为今日御侮之资,自强之本。”
|
1894年
| 郑观应说:“西人以商为战,欲制西人以自强,莫如振兴商务。”
|
1903年
| 章太炎说: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
1913年
| 梁启超说:“共和政治,非国民继续的觉悟努力,万万不会维持。”
|
A.实现中国工业化?B.实行民主政治
C.推动中国近代化?D.启蒙与救亡并重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李鸿章、郑观应的主张有利于经济近代化;章太炎的主张有利于政治近代化;梁启超的主张有利于政治、思想近代化,因此ABD都不是共同点,答案为C项。
点评:近年来,中国思想近代化的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研究的热点,地主阶级洋务派的“中体西用”思想、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维新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的三民主义、资产阶级激进派的民主与科学等一直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复习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时,要抓住一条主线:近代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及思想不断解放的历程。把握向西方学习的四个阶段的主题内容:一是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战争,地主阶级学“器物”;二是从戊戌变法到20世纪初,资产阶级学“制度”;三是1915年至1919年,资产阶级学“思想文化”;四是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中国共产党从“走俄国的路”到“走自己的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小说在明清时期被社会上层人士看成是“猥鄙荒诞,徒乱耳目”,皆“黩载”(正史不记载)。1902年,梁启超创办《新小说》,发表《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把小说提到“文学之最上乘”的崇高地位。小说这种地位的变化反映了
A.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队伍的进一步扩大
B.资产阶级思想文化影响的扩大
C.小说的政治功能日益突出
D.改良派的政治立场发生了重大变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的观点之一就是小说能够影响社会大众的心理,并进而影响国家的前途命运。?再联系梁启超是维新派的代表,主张政治变革,因此C正确。AB是关于小说这话总地位的变化的原因而非表现,D与史实不符.
点评:注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映社会存在的规律。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世纪末,资产阶级维新派与顽固派论战的核心主张是(?)
A.要不要变法
B.要不要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
C.要不要提倡西学,改革教育制度
D.要不要推翻清政府,实行民主政治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1)D可以排除;
(2)ABC中,B直接关系着资产阶级参预政权,也直接关系着封建制度的巩固与否,“兴民权、实行君主立宪”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变法之本,也是顽固派最反对的,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