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试题特训(2017年最新版)(十)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回忆、再现所学知识,比较、分析,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相关信息,本题实际上考查对隋唐时期完善御史制度的认识。据此,结合所学可知,分析、判断选项,可知:ABD三项的表述明显不符合隋唐时期关于御史制度完善的史实,排除。只有C项符合史实,正确。综上,故,本题正确答案选C。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左传》日:“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下列成语中的“鼎”与材料中的“鼎”含义相同的是?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三省长官在中书门下举行联席会议确定军国大事。高宗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文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进入中书门下,参预朝政。其目的是( ) |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从题干内容的描述可知唐朝将宰相职权一分为三,目的是通过分权达到集权,削弱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所以B正确;A科举制没体现;C是三省六部的特点和意义;D朋党之争没体现。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唐朝三省六部制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我国封建时代的选官和用人制度,一方面,要与当时社会经济政治力量的发展现状相适应;另一方面,又要为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的巩固和发展服务。用人制度是否得当,关系到封建王朝的兴衰。依据所学知识,回答以下有关历代选官用人制度的问题:
(1)汉、唐分别推行什么选官制度?这两朝在选官程度上有何不同?反映了什么实质问题?(10分)
(2)汉、唐在选官标准上先后发生了哪些变化?(6分)
(3)请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选官标准变化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1)汉代察举制(举孝廉);唐代科举制。汉代主要由地方推选人才为官;唐代主要由中央用考试的方法选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加强。(10分)
(2)标准变化;汉代以才能和品德(声望)为标准;魏晋则注重出身门弟;唐代以才能(主要是考试成绩)为标准。(6分)
(3)变化原因: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发展,选官逐渐被官僚家族支配。隋唐时期,土族门阀衰落,庶族地主兴起,要求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国家统一,也要求把选官权力从地方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8分)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比较问题的能力。第(1)(2)两问可结合汉人的察举制和唐代的科举制的相关内容分析归纳。其“实质问题”应从加强中央集权的角度认识。第(3)问结合两种选官制度实施的背景进行分析归纳。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各项中,分割宰相军权的官职是(?)
A.秦朝的御史大夫
B.汉朝的刺史
C.唐朝的节度使
D.宋朝的枢密使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秦朝掌握军权的是太尉,汉朝刺史主要是监察地方,唐朝的节度使是掌握地方大权,宋朝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点评: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是封建专制主义集权制度下的一对主要矛盾,不同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在试图不断的加强皇帝的权威,削弱相权的。
西汉时:汉武帝重用身边做侍从、秘书等工作的人,让他们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唐朝时:推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分工不同,但都是宰相,相权一分为三,相互之间互相牵制和监督,最终权力集中到皇帝那里,从而保证了君权的独尊。
宋朝时: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明朝时: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从而解决了中国两千多年君权与皇权之间的矛盾
本题难度:简单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宋明理学》高频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