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1925年1月莫斯科政府召开的一次会议上,一位农民代表向政府提出:“你们号召我们改进耕作,实现机械化。这样我们就会得到发展,我们的收入将增加,我们将有更多的马、牛和机器,到那时你们会怎样呢?”得到的回答:“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由这一回答可知,当时的苏联政府
A.苏联停止了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B.探索出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
C.对新经济政策的长期性认识不足
D.苏联开始大规模实行农业集体化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我们将把你作为富农加以剥夺。”当时的苏联政府对于保护农民的物质利益认识不足,再联系此时列宁已经去世,斯大林在苏联上台,新经济政策逐渐被取消,斯大林时期过于强调发展重工业,而对轻工业、农业重视不够,因此选C。A项材料并未体现;B项错误,从官员的回答可以看出当时对于如何进入社会主义认识不清;D项是在1828年开始的。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16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二年(1922年),社会景况顿然改观。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种种色色人簇拥在一处。这里一批白面包、香肠、火腿、牛奶、糖果点心,那里一批小褂、绒裤、布匹……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商业也活跃了起来。
——据瞿秋白1920年12月到1922年12月在苏俄考察的记载
【材料二】 一位年轻的记者曾经问富兰克林·罗斯福:“你是共产党吗?”“不是。”“你是社会主义者吗?”“不是。”……“那你的哲学是什么?”“哲学?我是基督教徒,是民主党人,如此而已”
——据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1)据材料一,指出苏俄社会状况“改观”的表现。苏俄社会状况的改观与哪一政策的实施相关?(6分)
(2)材料二中记者问罗斯福是否“社会主义者”的原因是什么?罗斯福新政的实质是什么?(6分)
(3)苏俄和美国的政策调整,对我们今天的改革与建设有何重大启示?(4分)
参考答案:(1)表现:工农联盟得到巩固(政府与农民的关系缓和);物质丰富(商业活跃)。(4分)
政策:新经济政策。(2分)
(2)原因: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措施。(4分)
实质:是在维护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进行的局部调整。(2分)
(3)要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要把市场和国家宏观调控相结合。(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本题解析:
(1)“街市上人山人海,农家妇女、老人、工人、学生”说明商业得到恢复和发展,“政府与农民的关系也得到了缓和”说明工农联盟得到巩固,联系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
(2)记者问罗斯福是否“社会主义者”的原因是罗斯福新政实行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并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工人的措施,如加强对工业的计划指导,通过《全国工业复兴法》,调整企业关系和劳资关系。结合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特点与实质: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以立法的形式加强国家对经济生活与社会生活的干预,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自我调节。
(3)苏俄和美国的政策调整,说明经济政策不能一成不变,要适时调整等。
点评:从内容上看,材料解析题通常有三种类型,一类是就提供的材料中有关历史现象发问,常用提问词,如“是什么”、“是怎样”等;第二类是为揭示各材料内在的本质特征而问,常用提问词有“为什么”、“原因何在”、“表明什么”、“说明什么”;第三类论述式,常用提问词,“评述”“概述”等,具有一定的定向、定量性和开放性。近几年高考试卷可以看出这样一个趋势,而设问数量上逐渐减少,表明命题者对考生答案的要求更具有开放性和分层次评分的趋势。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现代历史上,各国针对各自经济发展问题都进行了有益的积极的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
------1921年列宁的讲话
材料二?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表
年份
| 1929
| 1930
| 1931
| 1932
| 1933
| 1934
| 1935
| 1936
| 1937
|
失业率(%)
| 3.2
| 8.9
| 16
| 24
| 25.2
| 22
| 20.3
| 17
| 14.3
|
?
材料三 ?美国《时代周刊》1985年9月23日封面。题目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毛和邓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一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另一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俄“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得益于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特点是什么?它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有何重要意义?(6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美国这一时期失业率的变化情况,并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时代周刊》将邓小平列为该期杂志的封面人物的原因。你又是怎样理解这期杂志封面的标题?(10分)
参考答案:
(1)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找到了一条在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的路。(6分)
(2)变化:由升到降。原因:胡佛采用自由放任政策,无力应对危机;罗斯福新政采取国家干预经济措施恢复发展经济,以工代赈,保障劳工利益,减少失业率。(6分)
(3)邓小平领导中国进行改革开放,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改善。(2分)观点错误(是西方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一种歪曲)。(2分)从政治上看,我们坚持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从经济上看,建立并逐步完善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从思想上看,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国情结合,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6分)
本题解析:
(1)材料一出自1921年列宁的讲话。联系史实,1921年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取代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的特点是利用市场、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经济;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与发展。
(2)分析材料二《1929-1937年美国失业率变化表》可以看出,1929-1933年,美国的失业率呈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原因是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1933-1937年,呈下降趋势;原因是罗斯福新政的实施缓和了经济危机。
(3)《时代周刊》将邓小平列为该期杂志的封面人物的原因是邓小平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改革开放。这期杂志封面的标题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主义”。首先明确这一观点是错误的,理由可以从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和指导思想等方面归纳。
点评: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它不分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20世纪形成了两种社会制度并存的格局,社会主义经济体制和资本主义经济模式互相影响,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世界各国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有益借鉴。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917年4月,列宁提出的口号是“不给临时政府任何支持”和“全部政权归苏维埃”,并且认为革命所以能够和平发展,因为武器掌握在人民手中,没有外力压制人民。列宁这一想法被打破是在?
[? ]
A.二月革命后?
B.七月事件后?
C.彼得格勒武装起义后?
D.宣布退出一战后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近年披露的《蒋介石日记》记录了他访苏时的所见:“一、儿童教育周密;二、工人皆施军队教育;三、小工厂租给私人。”据此推断,蒋介石访苏的时间和目的最有可能是( )
A.代表国民党参加十月革命胜利一周年庆典
B.五四运动期间赴苏俄学习救国思想
C.受孙中山委派寻求苏联对中国革命的帮助
D.寻求苏联对中国抗战的援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题干材料中的“小工厂租给私人”是解题的突破口。这说明政府解除了一部分企业的国有化,允许私人开办小企业,所以应该是新经济政策的内容。故时间应该在1921年到1928年间,故时间相符的只有C项。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