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明治政府的哪些措施为推行改革奠定了基础
①废除藩国,中央直接管辖地方
②废除领主土地所有制,承认土地私有
③取消等级身份制
④取消武士阶级的特权
[? ]
A.①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4分):
材料一? 1854年,当他(美国海军准将马修·佩里)再次来到日本时……日本人被迫让步,于3月31日签订了《神奈川条约》……并于1856年签订了《通商条约》……这一系列条约在西方世界并没有引起极大的关注。但对日本来说,它们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然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我理解由著名德国学者格奈斯特和施泰因所提倡的国家组织之梗要,我对其观点知之甚深,乃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回观国情,人人皆信乎英美法自由激进之论,视其为金玉良言,以至国家几被损毁。但我已有纠正之理由,报国正是此时,我深信实现此信念至为重要。
──伊藤博文(1882年)
请回答:
(1)为什么材料一中说“这一系列条约”“对日本来说……却是其历史的巨大分界线”?(2分)
(2)据材料二,归纳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学习西方的基本特点。(4分)
(3)材料三中伊藤博文对政治制度改革的认识在明治政府采取的举措中有何体现?(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对日本明治政府向西方学习的基本情况应如何评价?(4分)
参考答案:(1)原因: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2分)
(2)特点:有选择、有侧重的向不同国家学习;涉及领域广泛;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思想文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未全盘西化。(4分,两点即可)
(3)体现: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或1889年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天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内阁对天皇负责(或建立近代天皇制)(4分)
(4)评价:促进了日本经济、政治的近代化;改变了落后状态,为日本摆脱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创造了条件;但具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4分)
本题解析:
(1)结合所学知识,美国叩关打破了日本闭关锁国的局面,民族危机促使日本寻求变革。
(2)注意材料信息“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德国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 可知有选择、有侧重的向不同国家学习;涉及领域广泛;“日本聘请的专家在日本人监督下从1875年的五六百人,上涨到三千人左右” 可知注重引进西方科技与人才;“于是不到二十年,便出现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 可知思想文化领域保持自身特点,未全盘西化。
(3)注意材料信息“可为帝国大厦奠定基础而不至减损天皇权威。”,联系日本制订《大日本帝国宪法》,建立近代天皇制。
(4)实际上是考察对明治维新的评价,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的转折点,是日本走上近代化(资本主义)道路的标志。它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跻身世界强国行列;为亚洲近邻提供了改革的经验,对中国的戊戌变法运动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但是明治维新后的日本保留了较多的封建残余势力和军国主义势力。
点评:明治维新使日本摆脱了民族危机,确立了近代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开始了工业化、民主化历程,成为亚洲资本主义经济最发达的国家。重点掌握明治维新改革措施,注意与中国戊戌变法的比较,以提高论证和探讨问题能力。多以非选择题形式出现,分值10分左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21分)
材料一?(日本明治维新时)改革的动力是西化……英国模式自然作为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以及许多商业方法方面的模范;法国模式用来改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归功于美国。日本聘请的外国专家——在日本人的监督下——从1875~1876年的五六百人,上升到1890年的3000人左右。然而政治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选择就困难了……于是,不到20年便出现了一股反对极端西化、极端自由化的势力……(他们)实际上是想制造一个新的以崇拜天皇为核心的国教,即神道崇拜。
——(英)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二?康有为等人想以日本明治维新的要义为蓝图,在中国推行变法。但是没有认识到日本与中国的国情不同,所处的国际环境不同等许多特点,而是机械地照搬日本的经验,只是从形式上学习,并没有掌握明治维新的真正“要义”。
——《成败得失-戊戌维新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1)日本能够顺利向西方学习的前提条件是什么?(4分)
(2)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日本是怎样学习西方的?有什么突出特点?(8分)
(3)结合材料二比较说明明治维新成功和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8分)
参考答案:
(1)推翻了幕府的统治,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4分)
(2)经济:殖兴产业,发展资本主义新经济。政治:废除旧体制,颁布1889年宪法,确立近代天皇制。军事:实行义务兵役制,建立了一支常备军。教育:进行教育改革,倡导“文明开化”,建立了近代教育体制。特点:向西方学习规模大,领域广;学习西方不是照搬照抄,全盘西化;而是结合日本国情,有选择地、有侧重地学习、借鉴。(8分)
(3)中国的封建势力强大,而日本的封建势力则较为弱小;明治维新时西方列强刚踏上日本领土,势力较小,而戊戌维新时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狂潮,决不会允许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日本改革措施得当,而戊戌变法改革策略不当等。(其他言之有理也可)(9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材料一?卫鞅曰:“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孝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而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君列传》)
“朕惟值此更新之际,如欲内以保安亿兆,外以与各国对峙,宜使名实相副,政令归一……故今更废藩为县,务除冗就简,去有名无实之弊,无政令多歧之忧。汝等群臣须体察朕意!”?
——明治四年七月十四日《废藩置县诏书》
材料二?涩泽荣一(1840~1931年)被誉为“日本实业之父”。他提出“以《论语》经商”、“把算盘的基础置于《论语》之上”,即所谓“《论语》算盘说”。
对此,有人以“君子言义不言利”来加以质疑。涩泽荣一则引用《论语·里仁》来回应: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子贡曰:“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可谓仁乎?”子曰:“何事于仁,必也圣乎!”。涩泽荣一说:“要广泛地给人民以好处,帮助大家过好日子,就得有钱。”他又强调“孔子之教与富是一致的,为富不仁是不对的,实行仁义才能得到真富”。
那么,经营中的“仁义”到底是什么呢?涩泽荣一认为首先要把国家利益放在心上。他说:“我的事业是喻义不喻利,国家必须的事业,就把获利放在第二位,在‘义’上该兴办的事业,就干起来,手攥着股票,面对实际,谋取利益,把事业经营下去。”
——《论语与算盘:人生·道德·财富》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两者设县的相同历史作用。(4分)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涩泽荣一提倡的“《论语》加算盘”。分析其观点对日本发展的积极影响。(11分)
参考答案:(1)共同作用: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日后经济的发展;奠定了本国此后的地方政治的基础。(4分)
(2)评价:这种观点是值得肯定的。(1分)
他主张义利并重,既要发展经济以富民,又要勇于承担社会责任。(4分 只答出义利并重给2分,阐述完整得4分。)
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各国发展都要兼顾经济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2分)
影响:使日本大力发展实业,走上近代化道路;缓和了阶级矛盾,逐渐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4分 答出两点即可)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04—1905年,日本和俄国发生战争,最终日本战胜俄国。对此,一些中国人当时就发表评论,认为这场战争“非军队之竞争,乃政治之竞争。卒之日胜而俄败,专制立宪,得失皎然”。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①俄国失败的根源在于农奴制?②日本明治维新实现富国强兵?③这些中国人赞成君主立宪?制?④这场战争直接引发十月革命
A.②③
B.②④
C.①②
D.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①表述不妥,俄国经过1861年改革已经废除了农奴制;④说法错误,十月革命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有关,根据题干信息“专制立宪,得失皎然”可知A正确。
点评:组合型选择题是将同一类的事件或现象按一定的关系进行组合。此类选择题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表述关系的题干;根据题干要求列出三组或三组以上的事件或现象,并以数字序号列出;根据这些数字组合成的备选项。有些组合型选择题还要求将有关事件或现象按照一定的关系(时间、区位、逻辑关系等)进行排序。此类题考查的容量大,信息范围广,能多角度、多层次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