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有同学把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放在一起寻找材料开展研究性学习。他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应该包括
①政治民主化?②阶级结构变化?③新旧思想观念冲突?④制度创新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①项明显错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的百家争鸣当中并未出现民主思潮;春秋战国时期、欧洲的17~18世纪、中国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都是新旧思想激烈的碰撞的时期,阶级关系对比发生明显的变化,人们的思想得到解放,新制度逐步的确立。因此②③④正确,故选D。
点评: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时期,也是思想领域里的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学派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推动了思想的解放,也奠定了传统文化的基础;欧洲17--18世纪是启蒙运动时期,为革命做了舆论的准备;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中国也是西方思想引进的时期,宣传西方政治文明探求救国之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在历史上,中国的西部、北部、西南部,曾经被认为是欧亚大陆“心脏地带”的一部分。这一地区之所以被认为是历史的地理枢纽,主要原因是(?)
A.从空间特征上看,中国是一个陆权和海权兼具的大国
B.中国的这一广大地域,是几大文明交汇的地带
C.在全球范围内,或许再也找不到一个区域能够与这个地域相比
D.中国的这一广大地域,是欧亚交通要道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这一地区是指我国的“西部地区”。这一块与中亚、东南亚、南亚,甚至是北亚、欧洲都有联系,从历史角度来看,早在西汉时期这一区域就有了联系,而且最远到达了罗马,也就是《汉书·西域传》中的“大秦”或者是“犁鞬”,西汉末佛教通过这一地区从“身毒”或“天竺”传来,再后来唐代时“玄奘西游”到达“天竺”,再后来在《明史》当中出现了诸如“弗朗机”等国,也有利玛窦到中国来等等,所以从历史角度看要选B。对于A,完全不符合问题题意;对于C,只是一个次要的原因;对于D,也是一个次要的原因。关于这个题要注意“主要”与“次要”的区别,要学会通过唯物辩证论的哲学观点来考虑。当举棋不定是一定要学会反反复复的分析题意。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但此后却是二千多年如“万马齐喑”般
的沉寂。新中国成立后,学术思想又经历了1956年的县花一现和改革开放以后的欣欣向荣。下列说法错误
的是
A.思想文化现象与国家的政治政策息息相关
B.领导者的素质高低决定社会文化繁荣的程度
C.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是“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因素之一
D.不同时代的“百家争鸣”所争论的主要内容是不同的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所学知识,春秋战国时期,诸侯混战,社会动荡变革,思想文化出现百家争鸣的繁荣;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统治者为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思想文化上“万马齐喑”,故A说法正确。结合所学的春秋战国时期、新中国成立初期、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历史知识可知,C、D说法正确。B说法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抗战时期中国民族工业损失惨重,主要内因是(? )
A.外国资本的压迫
B.日伪的经济掠夺
C.官僚资本的经济统制
D.民族资本的薄弱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抗战爆发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官僚资本通过手中的权力,实行“经济统制”政策,把资本渗透到民族工业中去。统购统销及专卖制度固定了近乎半没收的收购价格,政府从中攫取大量的物资和财政收入,民族工商业损失巨大。B项是外部因素。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1981年邓小平在指导宪法修订时说:“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在此邓小平强调的是
A.人民民主原则
B.依法治国原则
C.国民平等原则
D.社会主义原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材料“必须加强法制,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可以看出,邓小平十分重视法制建设,认为法治是确保制度稳定的关键,体现了依法治国的思想。故选B。ACD三项均未体现出法治的内容,均排除。
点评: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是我们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改革开放以来,大力进行法制建设,通过了1982年宪法,《刑法》《刑事诉讼法》等一系列法律的建立做到了有法可依;《行政复议法》和《行政诉讼法》的通过,使民告官有了法律依据。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