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分)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伏尔泰说:“欧洲的王族同商人发现东方,只晓得求财富,而哲学家则在那里发现了一个新的精神的与物质的世界。”他赞扬孔子“只诉诸道德,不宣传神怪”,“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是超过基督教义的最纯粹的道德。
——伏尔泰《礼俗论》
材料二:卢梭等对中国的看法就跟伏尔泰颇不一致。他认为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对待帝王若有些小过失,都可以用大不敬罪处死乃至灭族,造成许多冤狱。他认为中国风俗也有弊病,统治者治民,荣耀与惩罚并用,人民一有不当,立即遭受鞭挞,这样的人民怎么会有光荣感呢?
——转引自朱谦之《中国思想对于欧洲文化之影响》
材料三:启蒙思想家,尤其是法国的哲学家,在中国形象中发现批判现实的武器。在推翻神坛的时候,他们歌颂中国的道德哲学与宗教宽容;在批判欧洲暴政的时候,他们运用传教士们提供的中国道德政治与开明君主专制的典范;在他们对君主政治感到失望的时候,他们又在经济思想中开发中国形象的利用价值,中国又成为重农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楷模。……值得注意的是,每一场争论的结果,似乎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不是无神论者,而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不是开明的君主专制,而是依靠棍棒进行恐怖统治的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不是富裕,而是贫困,不是社会靠农业发展,而是社会停滞于农业。
——周宁《西方的中国形象史研究:问题与领域》
材料四:16至17世纪的中国,新的经济形态还十分微弱、脆嫩,明清时期的早期启蒙思想家们先天不足,具有一种时代性的缺陷……孟德斯鸠、卢梭们则拿出了“三权分立”、君主立宪制、民主共和制这样的资产阶级国家蓝图。这表明,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与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属于两个不同的历史范畴。前者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后者是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摘自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伏尔泰与卢梭对待中国儒家文化看法不一致的原因。(8分)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每场争论的结果都对“西方的中国形象”不利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为什么中国明清时期的进步思想只是“中世纪末期的产物”,而欧洲启蒙思想却成为 “近代社会的宣言书” ?(6分)
参考答案:
(1)伏尔泰:在政治上主张通过改革实现君主立宪,(2分)主张吸取儒家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来推动社会改革,因此对中国儒家文化持欣赏态度。(2分)
卢梭:在政治上倡导民主共和制度,(2分)主张以革命手段彻底革除君主文化,故而竭力贬斥中国文化。(2分)
(2)启蒙运动信奉理性主义;(2分)伴随着对中国社会认识的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停滞与落后。(2分)
(3)明末清初的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在中国经济中仍然居于主导地位,代表新经济形态的资本主义萌芽“十分微弱”,时代的“缺陷”导致黄宗羲、顾炎武等早期启蒙思想家提不出新的社会方案。(3分)
而18世纪的欧洲,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迅猛发展,资产阶级力量迅速壮大,欧洲启蒙思想家高举理性主义旗帜,提倡自由、平等与民主,为未来的资本主义社会描绘了理想蓝图,成为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武器。(3分)
本题解析:
(1)伏尔泰是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他倡导君主立宪制,主张吸取儒家文化中的合理部分来推动社会改革,因此对中国儒家文化持欣赏态度。卢梭倡导民主共和制度,认为中国是君主专制国家,排斥中国的儒家思想。
(2)依据材料三,宗教之争最后证明中国人是更为原始的多神论者;政治之争证明中国是东方专制主义暴政的典型;经济之争最后证明中国是社会停滞于农业。伴随着每场争论,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社会的认识不断深入,他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停滞与落后。
(3)中国早期的启蒙思想并没有冲破儒家思想的统治,也没能引发一场社会革命。法国的启蒙思想主张用理性的力量建立自由和平等的理想社会,成为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理论武器,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具体原因可以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对比中法两国的社会状况进行分析回答。
本题难度:困难
2、判断题 (16分)简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顾炎武是清代学术的开山之祖。……他一生激烈批评空谈心性、剿说玄理的虚芜之论,坚决反对雕琢辞章、缀辑故实的无用之学,……他主张以“修已治人之实学”,代“明心见性之空言”,强调学问不仅要修诸身心,更要达于政事。
——魏长宝《顾炎武与乾嘉学派》
材料二?考证学在清代中叶达到了顶峰,它完全主导了中国的学术界。……清代学者对丰富的中华文化遗产重新作了评估和整理,但没有建立什么新的思想成分,或者说没有创立什么重要的哲学学派。他们是中国文化的勤勉尽心的解释者和整理者,但不是创造性的建设者。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第6版
材料三?王国维在提到龚自珍、魏源所代表的学术转型时,就精辟地概括说:“龚魏二氏实际上承乾嘉专门之学,而有清初诸老经世之志”,不过,从根本上说,他们……体现了一种新的学术追求。
——《中华文明史》第四卷
材料四?泰西自十五世纪文学复兴以后,学者犹不免涉于诡辩,陷于空想。自倍根(注:弗兰西斯·培根)兴而始一矫之。有明末叶,正中国之诡辩空想之时代也。及时之亡,顾、黄、王、颜、刘诸子,倡实践实用之学。得其大者,(乾嘉)…诸君,同时蔚起,各明其一体。其时代与倍根同,其学统组织之变更,亦颇相类。
——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
材料五?李鸿章说:“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来往自如,麋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万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未有之变局!”“今日喜谈洋务,乃圣之时。……公等可不喜谈,鄙人若亦不谈,天下赖何术以支持耶?中国日弱,外人日骄,此岂一人一事之咎!过此以往,能自强者尽可能自立,若不自强则事不可知。”他希望“士大夫留心经世者皆当以此为身心性命之学,庶几学者众而有一二杰出,足以强国而赡军。”
——苑书义《李鸿章传》
(1)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末清初、清中叶、鸦片战争前后三个阶段的学术思想发展的特征(6分),它们在思想发展上面临的共同阻力是什么?(4分)
(2)材料三中“新的学术追求”具体含义指什么?简述其背景。(4分)
(3)梁启超曾总结清朝中期的学术发展,誉之为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据材料二、四和所学知识,对梁的观点进行评述。(4分)
(4)根据以上分析,结合材料五,说明19世纪中期以来李鸿章的思想认识有哪些新发展?从社会转型的角度看,他的思想对中国社会发展最大影响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儒家思想作为我国正统的思想,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家文化构成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基本内涵。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夫仁者,已欲立而方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引自《论语》)孔子说:“如果是面对着仁善,那么就是对教师也不要作谦让。”“善人治国一百年,可以消除残暴和杀戮了。”“只要一心追求仁善,就不会有邪恶。”
——引自《何新论坛》
材料二 (汉武帝)和他的近臣将所谓“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以至包括了有利于中央集权官僚政治所必需的种种理论与实践的步骤。孔子所提倡的自身之约束,待人之宽厚,人本主义之精神,全部构成官僚集团行动上的规范。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材料三 他们(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从儒家思想中汲取了有益的营养,但不完全拘泥于传统旧儒学的樊篱,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体系。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主要思想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和他的近臣是如何扩展“儒术”并使之延长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三位思想家能够冲破“旧儒学的樊篱”的社会基础及“具有时代特色”的思想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家思想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①为政以德(或以德治国、以德治民)。②追求仁、善。
(2)①丰富了儒学内容:提出了“天人感应”学说,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三纲五常的道德标准。②主张大一统,实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儒学为官学,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
(3)社会基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工商阶层的壮大。封建王朝政治专制腐败。思想内容:①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平等民主,个性解放。②致力于社会变革。③主张经世致用。④关注国计民生。⑤唯物思想等。
(4)①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精华推动中国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②对儒家思想应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焚书·何心隐论》说到:“仲尼虽圣,效之则颦,学之则为步,丑妇之贱态。”此话主要反映了作者
[? ]
A.遵循学以致用
B.倡导婚姻自主
C.挑战正统思想
D.鼓吹专制集权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对“经世致用”理解错误的是(? )
A.为学应求务实
B.重视实际学问,参加社会实践
C.学以致用
D.诵读四书五经,求取科举功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此题实际上考查的是明清进步思想家顾炎武的主张。经世致用的意思是学习要实用,做学问要务实,为社会现实服务,因此ABD项符合题意。D项是科举制发展到明清时期的消极的表现,只是关注四书五经而无治国实际才能,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