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895年,赫德在一封信中说:中国政府的态度是“一旦被要求,就会惠然让与别国”。其反映的时代特征是:
[? ]
A、中国半殖民地秩序基本确立
B、清廷完全成为洋人的朝廷
C、民族矛盾相对缓和
D、慈禧太后仍掌实权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长征精神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宝贵财富。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路线示意图

材料二?夺取全国胜利,这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
一一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的报告
材料三?只要我们大家团结一致,同心同德,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学会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就一定能够加快新长征的步伐.让我们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为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把我国建成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勇前进!
一一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
①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红军在长征途中克服了哪些困难?中国的革命中心地区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5分)
②材料二中的“万里长征”是指什么?七届二中全会是怎样加强党风建设的?(5分)
③材料三中“新长征”指什么?“新长征”路上“新”的指导思想有哪些?(4分)
参考答案:①困难:恶劣的自然条件;国民党围追堵截;党内“左”倾错误。南方转移到北方。②“万里长征”指中国的革命和建设事业。告诫全党要警惕资产阶级“糖衣炮弹’’的袭击。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和艰苦奋斗的作风.③“新长征”指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任两点即可给满分)
本题解析:①从长征过程中的自然环境和国民党当时对共产党的态度及长征之初党内的思想错误分析克服的困难。红军长征胜利到达陕北,从而中国革命中心从南方的江西转移到了北方的陕西。
②1949年5月七届二中全会召开,这时候解放战争即将胜利结束,由此应得知材料二中的“万里长征”应指中国革命和革命胜利后的建设问题。七届二中全会讨论了现在形势下党的工作重心由农村转向城市的问题,那么党风建设的内容可以从我党进入城市后面临的问题去分析。③从材料三的内容的出处可知这是以邓小平为首的第二代领导核心时期,这时期开始强调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由此可知这里的“新长征”应指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指导思想应从当时乃至现在以来这段时期里面我国出现的一些重要理论中选择。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近代著名川籍企业家卢作孚曾经深情回忆“每晨宜昌……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不断地歌唱;往来的汽笛,不断地鸣叫;轮船上起重机的牙齿不断地呼号,配合成了一支极其悲壮的交响曲,写出了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的力量。”上述情形发生的背景是
A.重庆、沙市开放为通商口岸
B.南京、武汉相继沦陷
C.中国军队即将开赴滇缅战场
D.反法西斯盟国援华抗战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题干中的“岸上每数人或数十人一队,抬着沉重的机器”,是在讲“中国人动员起来反抗敌人”,这里的敌人应该是日本,时间应该是日本全面侵华之后,背景应该是B,这是在将重工业移到大后方的表现,故选B。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的条约是
[? ]
A.《北京条约》
B.《辛丑条约》
C.《马关条约》
D.《天津条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鲁迅说:“至于中国所谓的手段,在我看来,有时也应该说有的,但绝非‘以夷制夷’,倒是想‘以夷制华’。然而,夷又哪有这么愚笨呢,却先来一套‘以华制华’给你看。”其中最能体现列强‘以华制华’策略的条约应该是? ( )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问题的能力。《辛丑条约》规定清政府严厉禁止中国人民反帝,并镇压参与反帝的官吏,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外国列强迫使清政府屈服,实现“以华制华”。故选D。ABC项虽然中国失去了大量的权益,但是并未成为列强的工具。
点评:《辛丑条约》是进入新世纪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其中条约中有内容规定。惩办参加义和团反帝运动的大臣,并称为首祸诸臣。这体现了清政府此刻已经完全沦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工具,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