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男儿应是重危行,岂让儒冠误此生?况乃国危若累卵,羽檄争驰无少停!弃我昔时笔,著我战时衿,一呼同志逾十万,高唱战歌齐从军。齐从军,净胡尘,誓扫倭奴不顾身!”歌词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 ]
A.扶清灭洋
B.抵制日货
C.打倒列强
D.抗日救国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军队,分别担负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作战任务,形成了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的战略态势。”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 ]
A.肯定了国民党军队的抗战
B.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互相配合
C.抗日军队由国共两党共同领导
D.国共两党是中国抗战的主要力量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相信这次军事最高当局处理这事变,一定比我们更痛心、更惋惜。其心理与诸葛孔明挥泪斩马谡,正复相同。新四军擅自行动,是反抗军令,破坏军纪的重大问题……这不但与政治问题无关,而且与其他部队也风马牛不相及,责任完全在叶挺、项英几个人身上。
——《中央日报》社论(1941 年1 月18 日)
材料二? 兹特任命陈毅为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代理军长……着陈代军长等悉心整饬该军,团结内部,协和军民,实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
——延安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命令(1941 年1 月20 日)
(1 )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国民党对皖南事变的定性及理由。在皖南事变的处理上,国民党是如何设限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根据材料二,说明共产党在处理皖南事变上是如何体现“既要独立,又要合作”的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当时国民党、共产党相互传递了怎样的相同信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 )定性:是军令军纪问题。理由:新四军违抗命令,擅自行动。设限:不涉及共产党,这是一条政治设限;不涉及八路军,这是一条军事设限。
(2 )要独立:重建新四军。要合作:重建军队的名称和序列仍隶属国民革命军;仍然奉行三民主义,遵循《总理遗嘱》。
(3 )双方均摆出强硬的对抗姿态;双方都限制了对抗的范围,不放弃国共合作。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材料一 中国民众在义和团运动中所显示的巨大反抗力量与生命力,使西方列强深为震慑,从此不敢轻言瓜分中国……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最高执政集团,在追究并清算“原教旨”式的保守派在庚子事变中的责任之后,出于对权威危机的恐惧,于是一变而为新的改革政策的积极推行者。从庚子事件到辛亥革命以前,清王朝在其最后十一年中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社会改革运动——清末新政。
材料二 清末新政是一场改革运动。它和历史上所有传统君主制下的改革一样,以传统政治权威合法性为基础,运用传统的官僚行政组织手段,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在保持既存秩序的历史连续性的基础上,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并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过渡……这场新政包括废除科举,创办新式学堂,奖励出国留学,扩展新式军队,改革司法制度和巡警制度,创立地方自治与筹备立宪,等等。
从现代化的历史发展的角度来看,在这十多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社会风俗和政治生活与过去几十年相比,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新的社会利益集团和政治势力开始崛起,这种社会风气的变化,甚至已经影响到内地省份的一些偏远角落。
——以上材料均摘自萧功秦《危机中的变革》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清末新政出现的历史背景。(9分)
(2)根据材料二,归纳清末新政的主要特点。(11分)
参考答案:
(1)义和团运动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为清政府赢得了喘息的机会;以慈禧为首的清王朝统治集团的积极推动和执行。
(2)由最高统治者自上而下推行;渐进地推进;内容十分广泛;涉及以预备立宪为中心的政治变革;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题解析:第(1)问,提取材料信息,从材料中义和团运动的影响、慈禧太后对时局的认识角度回答即可。第(2)问,从材料信息“自上而下地进行政策创新”“渐进地推进社会变迁和政治结构的自我更新”以及新政内容涉及较广、新政影响到许多方面等角度回答。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被迫签订《马关条约》,引起了中国社会的重大变化。为挽救民族危机,各种政治力量进行了努力和探索。下列表述不符合史实的是(?)
A.孙中山成立“兴中会”,提出“振兴中华”口号
B.清政府谕令各省“多设织局,广为制造”
C.台湾人民“鸣锣罢市”,发布檄文“绝不拱手让台”
D.康有为发动“公车上书”,开展维新变法运动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孙中山成立的“兴中会”是在1894年,而《马关条约》签定于1895年,所以它不是甲午战争后中国为挽救民族危机而进行的努力和探索,符合题干要求。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