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孙中山选集》下卷载:“……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由此可知孙中山
A.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阶级斗争学说
B.发展了旧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
C.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关键
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政策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思想,主张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因社会进步所增涨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做到“家给人足”。下列关于这一思想的评述错误的是:
A.它不主张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B.它不是实行的平均分配土地
C.它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D.它是在分析中国国情和欧美社会问题基础上提出的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是试图通过解决土地问题达到两个目的:其一,消除贫富分化;其二,消灭封建土地制度,发展资本主义,故A错误。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孙中山在1923年提出:“人民有县自治以为凭借,则进而参与国事,可以绰绰然有余。与分子构成团体之学理,乃不相违。苟不如是,则人民失其参与国事之根据,无怪国事操纵于武人及官僚之手”孙中山从为民主政治推行的关键是
A.实行地方自治
B.分阶段逐步展开
C.直接参与国事
D.保障人民的权利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能力。根据材料的描述中可知,在孙中山看来,“县自治”既是打破专制旧习的有力手段,又是训练民众自治能力的捷径。尤其是“县自治”还能防范军阀坐大,远胜于徒有其名的“省自治”。所以答案选A。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2分)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利,物
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
大本也。……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州政府,建设民国。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13日)
⑴据材料一指出1894年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主要目的。(2分)与材料一相比较,就改造中国的方法和目的而言,1903年孙中山的思想有了哪两个显著变化?(4分)
材
料三:“这十三年来,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俄国虽迟我革命,而已成功;我虽早六年革命,而仍失败。”——孙中山《国民党改组问题》(1924年1月)
⑵造成辛亥革命后13年中国政治、社会黑暗腐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分)俄国革命和当时的中国革命有什么本质区别?(2分)
材料四:“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为达到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⑶为了这场“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2分)
参考答案:(1)上书目的:希望通过李鸿章,使清政府变法维新,达到国家富强目的。(2分)
显著变化:①方法:以前采用改良的方法,以后主张革命。(2分)②目的:以前未主张建立新的政治制度,以后主张建立共和国。(2分)
(2)主要原因:封建军阀统治;帝国主义压榨。(2分)
本质区别:前者是无产阶级革命;后者是资产阶级革命.( 2 分)
(3)发展: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三大政策。( 2 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是:
A.《中华民国宪法》
B.《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共同纲领》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