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这主要表现在
A.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提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号召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孙中山在遗嘱中说:“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哪一主张一致?
A.同盟会的章程和纲领
B.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新三民主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最能体现“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的是指“联俄”,体现“唤起民众”的是“联共”“扶助农工”。 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是孙中山三大政策的内容,故选C。A项主张反满革命;B项主张创立民国;D项主张反封反军阀,进行北伐战争。ACD项并未体现出孙中山的联共唤起民众的内容。
点评: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资产阶级革命的指导思想。但是,三民主义并没有明确提出反帝的内容,也没有给予民主民主权力,没有深入的发动群众起来革命,致使革命运动没有得到群众的支持最终失败。1924年,国民党一大,改组了国民党,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明确提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目标,制定了三大政策。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洲……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孙中山全集》
材料二 1933年5月12日,(罗斯福)发布《农业调整法》强制农民减少耕地面积和畜牧繁殖,以提高农产品价格,解决农副产品过剩问题。国家对缩减耕地和降低牲畜繁殖的人进行补贴。后来政府还对各州、各区甚至很多大农场规定农产品生产定额,对超过国家规定生产定额的产品课以重税。
——《从分散到整体的世界史·现代分册》
材料三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早就提出过“工业是主导,农业是基础”“要发展工业就必须从农业开始”的重要论断。他在理论上一再反对把农业作为发展工业的“殖民地”,但实际上是把农业作殖民地了。苏联工业化开始时,农民不但要交纳直接税和间接税,还得通过低价出售农产品和高价买进工业品的价格剪刀差的办法,使资金从农业流向工业。
——《斯大林时期苏联工业化的理论和实践》
材料四 农业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必须始终抓紧抓好。纵观一些工业化国家发展的历程,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但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以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
(1)结合材料一回答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原因。为解决民生问题,孙中山先后提出过哪些方案?为什么不能实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在农业方面的措施和目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三,指出苏联工业化的特点及其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现阶段实施“工业反哺农业”战略的依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看到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贫富不均带来的社会弊端。方案: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现有地价归原主所有,革命后涨价的地价归国家所有,由国民共享)节制资本。原因: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国情下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阻碍;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辛亥革命的失败;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国民大革命失败。
(2)措施:压缩农业、牧业生产规模,政府给予津贴。目的:稳定农副产品价格,渡过经济危机。
(3)特点:以牺牲农业来保证工业化发展的需要。影响:为苏联发展重工业提供资金和廉价的农副产品,加快苏联工业化进程;从农民身上收取得太多,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造成农业落后。
(4)农业是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根本;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乡村是工业化进程中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20世纪20年代,促使孙中山实现由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伟大飞跃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B.受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
C.坚持民主革命的精神
D.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帮助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20世纪20年代,中国的主要矛盾没有发生变化,俄国十月革命和共产国际是外因而不能是根本原因。民主革命的精神促使三民主义向新三民主义转变。所以选择C.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孙中山认为,西方国家贫富不均,劳资矛盾尖锐,“社会革命其将不远”,中国应该防患于未然,因此他提出了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主主义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一般说来,民族主义、民权主义解决的是政治问题,只有民生主义才解决社会经济问题,故孙中山称其为“社会革命”。再具体地说民生主义的内容: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使中国由贫弱至富强;同时还包含着关怀劳动人民生活福利的内容,以及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溃疡的批判和由此产生的“对社会主义的同情”。孙中山把民生主义的主要内容归结为土地与资本两大问题。“平均地权”——“土地国有”是孙中山的土地方案。孙中山认为这一方案的实施可以防止垄断,也能使“公家愈富”,从而促进“社会发达”。因此选C。
点评:三民主义是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后发展为新三民主义,成为国民大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高考命题重视对三民主义内涵的考查,预计高考仍将会从三民主义思想内涵的进步性与局限性方面、三民主义新发展的内容特点等方面进行考查。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