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牛一头,受田三十亩,老免及身没则还田。初受田者,男夫给二十亩,课种桑五十株;桑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北魏政府的上述规定(?)。
体现男女的平等待遇?B.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
C.均田全部实行私有化?D.实施范围是西部的种桑地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事实上男女所授田的数额不均,不能体现A 项说法。“老免及身没则还田”“皆为世业,身终不还。”可体现B 项所述的授田后的土地保持稳定性。C项错在“全部”。D项错在 “地区”——西部寒冷,一般不宜种桑养蚕。事实上,在北方地区当时是规定种麻。有关规定类似上述史料。均田制下土地不能买卖,从而可保证农民土地的长期稳定,故选B。
点评:均田制是封建国家把无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耕种,让他们承担徭役和赋税。北魏实行的均田制就是其中典型的代表。通过实行均田制,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得到了一定的土地从而缓和了社会矛盾,同时增加了政府的收入。随着土地兼并的盛行,均田制走向瓦解。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春秋战国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是( )
①私人讲学风气兴起 ②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 ③兵家学说最合乎社会发展的需求 ④法家学说最合乎社会发展的需求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
D.②③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春秋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的空前发展,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而法家思想顺应了时代的需要,成为变法改革的思想理论武器。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商鞅变法法令规定“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反映了变法的根本目的是
[? ]
A.保护农民阶级的利益
B.实现秦国的富国强兵
C.保持和稳定小农经济
D.巩固和发展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孝文帝改革前,北魏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不包括
A.基层政权组织
B.赋税制度
C.民族政策
D.按人口分配土地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按人口分配土地是北魏孝文帝改革中的措施,属于实行均田制的规定内容,所以不应该是其各种制度的建设有许多不够完善和欠缺之处,故选D。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罚,韩非子对此评价说“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变法的这一原则
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
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
C.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
D.商鞅对贵族决不妥协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首先排除C和D,这两项说法本身欠妥,有绝对化倾向。商鞅这种轻罪重罚只是一种法律原则或者理念,与法律制度健全与否没有关系,排除A。注意理解韩非子对这一原则的评价,即轻罪重罚可以使人民安于被统治,不会发生动乱,很明显是一种对人民的法律意识的培养,所以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较大,考查学生对“重罪轻罚”这一理念的深刻认识和理解,考查的是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把这一原则放在商鞅所处的时代去考虑。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