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就在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完整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完成这一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是(?)
A.“一国两制”的提出
B.“九二共识”的确定
C.中国国际威望的提高
D.中国国力的强大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殖民地的残痕”是指澳门回归,这一使命的完成,归根结底取决于国家的强大,其他都是重要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选D。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2001年12月11日,我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各国政府、工商界、社会组织以及知名人士纷纷向我国外经贸部发来贺信、贺电,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表示热烈祝贺。其主要原因是
A.中国将为世界经济贸易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B.中国完全实行市场化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
C.中国有望近期成为发达国家,促进世界经济发展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利于促进中国的改革开放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试题分析: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得到世界各国的祝贺,是因为中国的加入能为各国和世界的贸易带来新的利益,故选A。
考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意义。
本题难度:困难
3、判断题 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民族区域自治是在中央政府的统一领导之下,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实行民族(区域)自治这种说法是正确的,这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含义。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制定出来的基本的政治制度。
点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自治制度,调动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的积极性,保证了少数民族的当家作主,推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目前我国有五大民族自治区。与此相关的新中国的政治建设的主要内容也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这是著名和尚慧能的佛偈,其修炼的意境与下列哪种哲学吻合
A.孔孟之学
B.程朱理学
C.陆王心学
D.格物致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分析题干“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是说人心的顿悟与渐修。这与心学相符。陆九渊等人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强调“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认为穷理不必向外探求,只需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A不对,孔孟之学的核心是“仁”“礼”;BD不对,程朱理学主张格物致知,通过读书、考察、实践来探究“理”。
点评:对于材料选择题,很显然,材料不读无法做题,材料不读懂无法做对题。然而,整个题目都是材料的时候尤其是文言文材料的时候,一般我们都会因为看不懂很烦躁而很长时间不能进入正题。所以当遇到这类情况,我们要镇定自如,要坚信麻烦不代表难,难也不是针对我一个,我不会别人也未必会。这样自我宽心可以让我们耐心读题,从而理清题目,快速准确解答。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模式,在工业化已经有了一定基础、对外受到军事威胁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通过内部的高积累和优先发展重工业,很快实现了工业化。50年代初期的中国在对外方面因朝鲜战争而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军事威胁和封锁禁运,国内经济则因过去的半殖民地性质,重工业极为落后、布局非常不合理,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在1953年的经济建设实践和理论探索中,党终于选择了苏联工业化模式。
——武力《新民主主义社会提前终结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农业是我国建设的重点。必须优先发展生产资料的生产,这是已经定了的……在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上,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我们比苏联和一些东欧国家做得好些。像苏联的粮食产量长期达不到革命前最高水平的问题,像一些东欧国家由于轻重工业发展太不平衡而产生的严重问题,我们这里是不存在的。……我们现在的问题,就是还要适当地调整重工业和农业、轻工业的投资比例,更多地发展农业、轻工业。
——毛泽东《论十大关系》
材料三?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我国选择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主要原因。材料中的“经济建设实践”主要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中“我们没有犯原则性的错误”的含义是什么?有何意义?此后,中共八大对我国工业化建设明确了怎样的任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与材料二相比,我国工业化道路在发展重点上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综合上述材料和问题,你对我国工业化道路的探索有哪些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原因:苏联工业化模式有许多成功之处;国防安全保障的需要;建国初期重工业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产业。实践:实施“一五”计划。
(2)含义:优先发展重工业的同时,兼顾轻工业和农业。意义:标志着我国开始探索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工业化道路。任务: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3)变化:由重工业变为信息化。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推动。
(4)认识:要从国情出发;要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战略。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