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选择题 中国的政治制度随着时代发展,历经变化。
材料一 华夏国家是依靠封建制(封邦建国,下同)而形成的国家形态。……但是,随着封建制赖以存在的宗法制日渐败坏的时候,再依靠封建制重建国家的企图,就难以实现了。……随着世代的交替,亲族间维持忠诚的纽带日益松弛,诸侯与周室之间的距离越拉越大,……正是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必须再一次重新寻找制度建构的理路,重新踏上制度建构的征程,这就是从华夏国家到官僚制国家的嬗变。
——刘建军编著《古代中国政治 91exam .org制度十六讲》
(1)依据材料分析春秋时期政治制度变革的趋势及其原因。(2分)依据战国时期的历史,说明“制度的重新建构”。(2分)
材料二 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①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②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2)依据材料,概括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2分)结合史实,说明材料中两种模式(4分)
材料三
第四条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
第十六条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四十九条 法院依法律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
第五十一条 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第五十二条 法官在任中不得减俸或转职。非依法律受刑罚宣告或应免职之惩戒处分,不得解职。惩戒条规以法律定之。
——摘自《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3)依据材料分析中华民国政治体制的特点。(2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体制与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趋势:分封制、宗法制瓦解。(1分)原因:诸侯享有较大独立性,实力日益壮大,周天子势力衰微。(1分)
建构: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国家;从贵族制(世卿世禄制)向官僚制转变。(2分)
(2)宰相相互牵制、监督;(1分)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1分)
模式1: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2分)
模式2: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学生回答“中外朝制度”亦可)。(2分)
(3)特点: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分立。(或“三权分立”)(2分)
不同:中国古代的权力制衡体制维护君主专制。(2分)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反对专制,维护民主政治。(2分)
本题解析:本题第(1)问考查学生概括归纳材料的能力和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由材料中国家形态的变化概括趋势即可。再根据教材中春秋战韩国时期大变革的情况来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第(2)问考查归纳概括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根据材料中①②的提示不难概括出两种模式。根据对两种模式的理解,结合教材中中国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中汉、唐、宋的制度演变用史实印证即可。第(3)问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解读信息的能力和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由材料第四条、第十六条、第五十一条可以得出政体中实行的是三权分立。结合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体,比较两者的内容即可的出答案。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封制、宗法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2: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3:周文武所封子弟同姓甚众,然后属疏远,相攻击如仇雠,诸侯更相诛伐,周天子弗能禁止。今海内赖陛下神灵一统,皆为郡县,诸子功臣以公赋税重赏赐之,甚足易制。天下无异意,则安宁之术也。
——《史记·秦始皇本纪》
材料4: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从其产生之日起,其组织机构就具有多民族、大一统的性质,其职能就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如果这一制度被削弱,此国家准出问题。传统农业对水利有着更多的依赖,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秦凭借从中央到地方较为完善的统治机构,做到了“书同文”。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摘自《凤凰网》
请回答:
(1).据材料1,“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1分)该制度有哪些特征?(2分)
(2).据材料2、3,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2分)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2分)
(3).依据材料4概括中央集权制度对推动中华民族发展的作用。(4分)
参考答案:(1)指分封制。(1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2分)。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2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3)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4分)
本题解析:(1)注意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封建子弟之制”应是之分封制,封建即古代的封邦建国意思,再结合知识分析分封制的特点:①周王与诸侯以“土地”和“义务”为联系纽带;②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带有宗族统治的色彩;③以宗法制为基础,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了以周王为首的等级制度和从属关系;④分封的对象多元化,同姓为多而且都在富庶地区和战略要地。
(2)注意提取材料信息“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 说明王室的衰落; “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 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 “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 说明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
(3)注意提取材料信息“具有维护、推动、发展和形成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历史任务”“从大禹治水到清代多次治理黄河,无不集中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是靠一家一户的小农无法实现的”“文字统一对形成共同的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对中国的民族融合、国家统一、疆域拓展、历史延续,都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考点:古代中国政治制度
点评: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材料解析题是学习中的重点和难点,是高考历史主观性试题重要的组成部分。历史材料解析题一般的格式是由“材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和“设问”组成。材料解析题作为一种考察方式,有它自己的特点,不管有几个材料,总有一个中心,我们可以称其为题眼,也可以说是命题者的意图:命题者往往想通过这一题考察学生的哪些知识。一般的命题意图思路是:材料一指出了……;材料二指出了……;材料三指出了……;几个材料,分别从_、_、_等方面提供了关于_的信息;由此可以判断出此题是想考察考生的_知识,这就是命题者的意图,这就是题眼。 因此,我们就可以结合教材中有关的知识来回答题后所提到的问题。把握题眼,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1)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关键;(2)先阅读题后的设问,带着问题阅读材料,有利于从材料中获取有效信息。(3)答题要简练,为什么答什么,不要过多解释。历史材料分析题按选择的材料可以分为:(1) 文字型(文言文 现代文 外文翻译);(2)数据型(数字表格、 饼状图、 拄状图 、曲线图等);(3)图片型(文物图 漫画 地图);(4)混合型(文字、数据、图片的综合)。这四种形式的设问结构可以分为:提炼观点(归纳材料的要点)、分析比较(分析原因,比较联系与区别)、评价认识(评价观点与人物,得出结论)等。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著名史学家黄仁宇认为“隋唐宋组成的第二帝国带开放性,相对之下,明清组成的第三帝国则带收敛性。”这里的“收敛性”具体表现在?
①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通判负责监督
②废宰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
③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均由皇帝一人裁决
④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A.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收敛性”的含义一是对内集权,地方权力逐渐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于皇帝手中,明清时期废丞相、设军机处是突出表现;一是对外逐渐走向闭关自守,明清的海禁、闭关自守、广州十三行的设立说明了这一点。故应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选择题 从此“军机成为最大的枢密,参与军机的谋臣成为重臣,渐渐与文官之首(丞相)分位”。由此
可知( )
A.秦朝置三公成功地分割了相权
B.宋代有效地分割了丞相的军权
C.唐代三省制度提高了行政效率
D.清代军机处进一步加强了皇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