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中国人很早就对“王”有了敬畏和崇高的认识,在殷商甲骨文中,曾多次出现 “王”字。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下列对甲骨文“王” 字的书写所反映的政治含义理解正确的是
A.殷王的统治至高无上
B.早期国家已经出现政治集权
C.宗族关系成为基本的政治关系
D.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从题干中“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的信息可知,“王” 字的书写体现了天人感应的思想,神化了王权,故D项正确;AB两项与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不符,排除;C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排除。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唐太宗说:“中书所出诏敕,颇有意见不同,或兼错失,而相正以否。元置中书、门下,本拟相防过误。人之意见,每或不同,有所是非,本为公事……卿等特须灭私徇公,坚守直道庶事相启沃,勿上下雷同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①阐明了实行三省六部制的目的?
②形成了中央机构间的监督制约机制?
③实行三省六部制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④皇权置于相权的制约之下,形成了集体决策的局面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三省六部制的制度下,仍然是皇帝个人决策,不属于集体决策。三省六部既有分工,也有合作,减少了决策失误,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加强了皇权专制。由此①②③说法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国会是立法机构,由参、众两院组成——按人口比例选举产生。行政权赋予总统,总统是行政首脑、国家元首或武装部队总司令。司法权赋予最高法院的大法官,由总统经参议院同意后任命,除非渎职,任职终身。
——《美利坚合众国宪法》1787年
请回答:
(1)从材料一可看出唐初一道旨意主要包含了哪些人的意见?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结合材料指出这一制度的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体现了欧洲启蒙思想家的什么主张?1787年美国宪法有何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中国三省六部制与近代美国的政治模式在形式上有何共同特点?本质上是否相同?请说明判断的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皇帝和三省大臣的综合意见。三省长官都是丞相,相权一分为三,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三省分职,在一些问题上争执不下,影响行政效率。
(2)三权分立。存有种族歧视,资产阶级所标榜的自由、平等有一定的虚伪性。
(3)权力的制约与平衡。本质不同。美国的三权分立体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特点;三省六部制体现封建专制统治。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综合题 (25分) 阅读材料:
材料一: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堕。 ——《礼记》
材料二:汉代察举制“四科取士”为:“一曰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曰学通行修,经中博士;三曰明达法令……四曰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
——《后汉书·百官志注》
材料三:九品访人,唯问中正。故据上品者,非公侯之子孙,则当涂之昆弟也。二者苟然,则荜门蓬户之俊,安得不有陆沉者哉!
——《晋书·段灼传》
材料四:唐人沈既济说:“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此行已立身之美者也。父教其子,兄教其弟,无所易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资身奉家,各得其足。是以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每岁得第之人,不浃旬而周闻天下,故忠贤隽彦韫才毓行者,咸出于是。”
——转引自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请回答:
⑴材料一表明先秦时期人才选拨的标准是什么?(6分)
⑵材料二与材料一的选官制度相比,有何进步性?(6分)
⑶材料三和材料四中说的是哪两种选官制度?简析材料四中选官制度的影响。(13分)
参考答案:⑴血缘、门第。(6分)
⑵打破血缘门第束缚,以德行、学识选拔人才。(6分)
⑶九品中正制、科举制。(6分)
影响: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7分)
本题解析:⑴标准:这一题考查学生从材料里面准确提取信息并进行正确解读的能力。由材料一中的“公门有公,卿门有卿”可知这是指的贵族政治下,按照血缘和家族门第来选拔官吏的制度,所以标准就是血缘、门第。
⑵由材料二中的“德行高妙,志节清白”、“学通行修,经中博士”、“明达法令”、“刚毅多略”、“皆有孝悌廉公之行”可知选拔的标准是德行和学识,即德才兼备;与材料一中注重血缘和家族门第的标准相比,应该是打破血缘门第束缚,以德行、学识选拔人才。
⑶由材料三中的“九品访人,唯问中正”可以推知材料三指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由材料四中的“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得第之人”等信息可以得出材料四所说的选官制度是指的科举制。影响:需要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可以从与以前九品中正制相比较、读书与做官的关系以及加强统治等角度说明这一制度对当时社会的影响,还有必要谈到对后世的影响。即在当时,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对后世而言,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世卿世禄制;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
本题难度:一般
5、选择题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在发展过程中始终贯穿着的两大矛盾是:
①中央政府和与地方割据势力 ②皇权与相权
③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 ④汉族与少数民族
A.③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