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综合题 (15分)儒家思想与时俱进,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朱熹生活的南宋时代,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在这种时代背景下,朱熹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之说。天理是公道与良知。朱熹说:“须知天理只是仁、义、礼、智之总名,仁、义、礼、智便是天理之件数。”朱熹区分了“欲”和“人欲”。欲是正常的,饥而欲食,渴而欲饮,这是正常的欲。朱熹要灭的是“人欲”,又叫“物欲”。……朱熹认为当时国之大患根在君王心术已受蒙蔽。应当根据《大学》之教,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平天下的根本。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即要求人要“推究事物的原理,以获得知识。”
——洪映萱《另一种声音——对朱熹“存天理、灭人欲”等理学观念的反思》
【材料二】 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那些经济上有实力的商家要求政治上的地位,于是出现了精神上的反叛。……李贽在这样一种生存环境下,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从而为他的“民本意识”突破儒家“民本思想”提供了社会基础。从李贽生存的地理环境来看,当时李贽生活在比较繁华的贸易港口泉州,西方的一些先进思想和观念通过这一窗口传播进来。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李贽的思想更具反叛精神,富有战斗性。
——肖国华《李贽的儒家情节》
【材料三】 日本传统文化能够承接外来文化的刺激及压力,很大程度上应归功于日本的儒家学派,即朱子学。在伦理道德方面,承认人的物质欲望和需要,但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这显然与儒家在承认“富与贵是人之所俗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的前提下,最终强调“天下为公”之思想一脉相承。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天赋人权”理论,但主张民权服从国权,强调儒学一贯的“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保留‘忠君报国’之思想”。与此同时,保留儒家忠孝观念,使得日本在近代化过程中,避免了东西方文化体系碰撞时人的原有价值观念体系崩溃、民族成员心灵分裂等一系列不良后果。
——孙政《儒家文化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理学思想的进步之处。(6分)
(2)据材料二,指出李贽思想的进步之处和其产生的社会背景。(3分)
(3)据材料三,说明理学在日本近代化过程中是如何得以继承的。(4分)
(4)综合上述材料,你从中得到哪些认识?(2分)
参考答案:(1) 进步之处: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崇尚道德,强调道德对社会的重要性;
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6分)
(2)进步之处: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1分)
背景: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西学东渐局面的出现。(2分)
(3)继承: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忠孝观念,避免原有价值体系崩溃引起社会思想混乱。(4分)
(4)认识:儒家思想不断得到传承和发展;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思想文化具有国际性和交流性。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宋明理学。第一问考查理学的进步意义,从材料一反映的理学兴起的背景“整个社会统治阶级鲜廉寡耻,生活奢侈无度”,力图改变这样的社会现实,提出思想主张,结合材料中的“格物致知”、“治国平天下”等可知,理学思想具有忧患意识,关注国家政治;以“仁、义、礼、智”道德规范行为;“针对当时朝野上下普遍信奉佛教禅宗思想,他提出了“格物致知”之旨“,表明主张力行,具有务实倾向。
(2)他的思想也有了初步的“民主意识”,可回答第一小问;第二问考查李贽思想的社会背景,把握明末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变化解答,结合材料“在物质生活富足的前提下”指的是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在中西方文化的交融影响下”,可知也受到西学思想的影响。
(3)第三问考查理学在日本的影响,可从理学的积极意义以及材料三中的伦理道德方面、政治思想方面等回答即可。“主张个人利益的目的与归宿在于社会公益”,强调个人利益服从集体利益;“主张民权服从国权”,“保留儒家忠孝观念”这都是答题的有效信息。
(4)第四问的认识是开放性试题,从思想文化的传承性、多样性以及思想文化与社会现实的联系等方面,但回答问题最好联系试题材料,从朱熹到李贽,由中国到传入日本,体现出儒家思想得到传承和发展,从中国到日本,也反映了思想文化具有国际性和交流性,结合材料可以看出,朱熹、李贽思想的提出都是在一定的社会背景下,日本继承力学思想也结合了本国的实际,得出思想文化反映现实社会存在。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程朱理学;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李
本题难度:一般
2、综合题 (38分)某班同学在历史课上开展以“历史:中国与世界”为主题的学习和探究活动。
回答以下问题。
探究问题一:东西方历史发展的异与同
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与希腊的古风到古典时代不仅在时间上大体相当,而且在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时代特征上也存在诸多相似之处……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发财致富和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王大庆《本与末:古代中国与古代希腊经济思想比较研究》
(1)依据所学知识解读这一段论述中的以下观点。(10分)
①从人的社会地位变迁的角度说明“普通人有了更多的……向社会上层攀升的机会”
春秋战国
古代希腊
②从思想史的角度说明“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出来”
春秋战国
古代希腊
探究问题二:近代主权国家意识和中外交往
清政府长期以来把外国视为“蛮夷之邦”、“藩属之邦”,以天朝上国自居,这时的中外交往是宗主国与“藩属之邦”之间的交往,兼管外事的中央机构一礼部和理藩院是管理“藩属之邦”的机构。
近代以来,中国逐渐理解了西方的国家和主权的观念;认识到欧洲列强实际上构成了世界的政治中心,于列强并峙之中,中国不但不足以称“万邦宗主”,平起平坐也难以达到。有识之士开始用新词代替“夷”字,对于西方国家或称“外国”,或称“西洋”。外交文书中也以“大清国”和“大英国”“大法因”等对应。(据李斌著《顿挫与嬗变:晚清社会变革研究》)
(2)依据以上材料分析从清前期到晚清时期中国人世界意识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你如何评价这种变化?(10分)
探究问题三:拓展新中国的国际空间
新中国成立以后,虽然历经曲折,我国的国际交往不断扩大和深入,促进了我国的社会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也有利于战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上表中的A、B、C表示建国以来,我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发展程度的国家发展关系的几个重要的时段。(例如,D时段表示90年代前期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关系,此时段不是选择作答的内容)
(3)任选A、B、C中的一个时段,分析在该时段,与相应类型的国家发展关系的背景、政策和意义。(8分)
(如果选答一个以上的时段作答,只按作答的第一项评分)
探究问题四:世界经济体系与中国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经济竞争,发展外向型经济,二次大战以后的世界经济体系对于中国经济的稳定与发展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4)战后世界经济体系三大支柱中的③是 。简要说明该组织的宗旨、作用以及后来的沿革。(10分)
参考答案:
(1)①春秋战国:士在社会生活中活跃起来,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2分)
古代希腊:民主政治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地位,为公民参与政治创造了条件。(2分)
②春秋战国:孔子创立儒家学说;百家争鸣的局面。(3分,任意一点可得2分)
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人文精神兴起;出现了苏格拉底等一批重要的思想家。(3分,任意一点可得2分)
(2)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认识到各国均为主权国家。(4分。如果学生回答从把世界各国都看成藩邦属国到与各国平等交往亦可。若回答从天朝上国转向面向世界、认识世界、与世界各国交往之类可得2分)
原因:对外战争的失败,与西方国家交往的深入。(4分)
评价:肯定其进步意义,言之成理即可。(2分)
(3)A.背景: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的对立。(2分。若学生回答美国对新中国采取敌视、孤立政策得1分。)
政策: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的“一边倒”政策,与苏联建交结盟。(2分)
意义:促进经济的恢复和发展,(2分)打破帝国主义孤立封锁中国的政策。(2分)
B.背景:中国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广大亚非国家的独立。(2分,任意一点即可)
政策:和平共处五项原则;(2分)万隆会议上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2分)
意义: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联系。(2分)
C.背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2分)
政策:对外开放。(2分)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2分,如果学生回答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可加分,但本问不得超过4分。)
意义:促进经济高速发展。(2分,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言之成理即可)
(4)关税与贸易总协定(关贸总协定)(2分,名称不准确不得给分;填写“世界贸易组织”或WTO不得给分)
宗旨是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实现国际贸易自由化。(3分)客观上创造了一个自由贸易的环境,推动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3分)
后来演变为世界贸易组织。(2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选择题 理智、正义、节制、勇敢是“希腊四德”,仁、义、礼、智是“中国四德”,其共同点是
A.关注伦理
B.注重修养
C.重视智慧
D.强调等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