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972年2月《上海公报》中明确规定,“任何一方都不应该在亚洲——太平洋地嚣谋求霸权,每~方都反对任何其他国家或国家集团建立这种霸权的努力。”,对公报解读准确的有(? )
①对当时世界超级大国之一美国的约束
②这是中美建交后取得的第一个重大成果
③包含着反对苏联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
④有助于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特征“1972年2月”和所学史实可以判断出②④两项说法错误不符合史实,中美两国1979年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同样中国在1971年恢复新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①③两项说法正确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故答案选B。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使民无知无欲”。下列与这一思想主张最为贴近的是? (? )
A.“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B.“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C.“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六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
D.“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兹;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的能力,材料引文大意为: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由已学知识可知材料是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A“以德治国”是儒家思想,B“中央集权”是法家的主张,C是墨家的“尚贤”思想,D是道家思想。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2010年中秋节,刘铁收到他在台湾伯父的一封信,信中鼓励他在大学好好深造,将来为两岸交流多作贡献,若该信落款采用中华民国纪年,应是民国
A.96年
B.97年
C.98年
D.99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根据所学,公元元年是1912年,通过计算可知是民国99年,本题难度不大。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熹平石经”是东汉熹平年间,为正定六经文字而镌刻的,因用一种字体书写,又称“一体石”。图为石经的部分残石及拓文。下列围绕石经的说法,有误的是

A.残石上文字的字体应该是隶书
B.反映了东汉学术思想的繁荣
C.有助于研究儒学文献的演变
D.是研究汉代儒学的第一手资料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正定六经文字”说明与汉代儒学独尊有关联,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利于学术思想自由发展,故B项错误,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亚洲各国在二战后经济发展经过了三次高潮:五六十年代日本崛起,七十年代亚洲四小龙经济腾飞,80年代以来,中国、东盟掀起经济发展巨浪。但后来,部分国家又遇到一些问题。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日本银行的《经济统计月报》显示,在1984年到1989年间,银行对房地产业的贷款年平均增长率为19.9,远远超出了同一时期贷款年平均增长率的9.2%;同时对房地产融资余额也从1984年的17万亿日元增加到1989年的43万亿日元。
在1985年到1989年间,日本企业的资金需求为61.7万亿日元,而同期却筹措了233.1万亿日元,其中有171.4万亿日元用于非生产性支出。也就是说日本企业筹措到了实际生产需求的近4倍资金,其中有近75%被用于股票或土地投资等。
随着日本出口迅猛增长,日美经济摩擦加剧,1985年9月共同签署了“广场协议”,日本承诺日元升值和改变经济结构。由于日元持续升值,成本增加,出口锐减,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
(1)依据材料,概括日本经济陷入长期萧条的原因。
材料二?观察下面三幅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2)二战结束后,亚洲经济发展面临着什么机遇?
(3)上述三国的经济发展各自呈现出什么样的特色?
(4)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三国又面临着什么问题?
参考答案:
(1)机遇:世界局势相对安定;亚洲国家纷纷摆脱殖民统治,走上发展民族经济的道路;西方发达国家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产业。
(2)韩国:实行“不均衡发展战略”,发展外向型经济。印度:国营经济和私营经济共同发展。沙特阿拉伯:利用本国丰富的石油资源,石油工业发展迅速。
(3)韩国:过分依赖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本,易造成经济动荡。印度: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和宗教矛盾复杂制约了经济的发展。沙特阿拉伯:经济较为单一,农业相对薄弱;与邻国的矛盾逐渐突出,同时面临外部势力的压力。
本题解析:
略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