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7世纪中期,英国颁布《航海条例》,规定凡是出入英国或英国殖民地的货物都必须由英国船载运,当时哪个国家反对最强烈?
[? ]
A.荷兰
B.西班牙
C.葡萄牙
D.法国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马克思视蒸汽机为资本主义时代的标志,下列说法能证明这一点的有:
①蒸汽机是工业革命时代的象征 ②蒸汽机解决了当时工业发展的动力问题
③蒸汽机促进了汽船与蒸汽机车的发明 ④以蒸汽机为标志的工业革命改变着整个世界
[? ]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19世纪中期,欧美列强竭力推行对外侵略扩张政策根本原因在于:(?)
A.资本主义本性是殖民扩张
B.打开商品国外市场.夺取廉价原料产地
C.经济军事实力增强保护对外贸易
D.建立世界资本主义统一市场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9世纪中期西欧各国相继完成第一次工业革命,欧洲成为全世界的工厂中心,建立世界资本主义统一市场对于倾销商品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而对外侵略扩张是建立建立世界资本主义统一市场最主要的途径,所以答案选B,A是殖民扩张的内在动力, C为殖民扩张的创造条件,D是殖民扩张的结果。
点评: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高考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如何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④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析根本原因问题。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英国和美国的工业化进程在时间上并不一致(英国是在19世纪上半叶以工业革命为开端掀起工业化浪潮,美国则在19世纪末开始工业化),但是,两者的工业化的动力机制具有类似性,都是依靠市场方式自发推进工业发展,是在经济系统内生地实现技术进步、产业结构转变的。戈尔巴乔夫仍然认为,斯大林时期实行的不依赖外国贷款和不等待靠发展轻工业为依托的重工业发展战略,是当时条件下的唯一可能的道路,“这是一个创举,它把群众的革命热情当作经济发展的合力”,“工业化一下子把国家提高到一个崭新的水平”“这是具有全世界历史意义的功勋”。
——人民网《全球工业化模式》
材料二:从1953年我国完成战后的经济恢复,转入大规模经济建设以后,资本(包括人力资本)和资源严重缺乏就开始困扰着中国共产党。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集中有限资本和资源来加快建设重工业和完整工业体系的发展战略。
——武力《中国共产党对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认识与实践》

材料三: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仍然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艰巨的历史性任务。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路子。
——2002年《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
(1)根据材料一,总结英美工业化模式与苏联工业化模式的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说明我国1953年开始的工业化道路和材料一中的哪种模式类似?材料二图片说明我国工业化建设中的什么运动?如何评价这一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比材料二和三,概述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工业化道路的认识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三分析促使中国工业化道路变化的主要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工业化动力:英美:市场方式自发推进,苏联:国家主导开展五年计划。工业化道路:英美:轻纺工业到重化工业,两次工业革命。苏联: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为重工业发展提供资金。
(2)苏联工业化模式。1958年大跃进运动。反映了党和全国人民迫切希望改变国家经济落后面貌的愿望;但是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是造成1959——1961严重经济困难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经济建设中“左”的错误的重要表现。
(3)由注重工业化的速度和数量,转变为注重工业化的效益和质量。(或由不可持续发展向可持续发展转变;或由粗放型经济向集约型经济转变。)原因:新技术革命和信息社会的到来和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中国经济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需要和挑战。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9世纪,一位到英国旅游的加拿大人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觉到与她家乡那种“单调的纯净”不同,这种舒服的烟雾“为空气增加了种可靠性和营养,让你似乎能感觉到肺在咀嚼它”。这种感受的产生主要反映了她
A.缺乏环境保护的意识
B.缺乏国家和民族自豪感
C.对当时工业文明的认同
D.对化学知识茫然无知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看历史本质的能力,题干中“烟雾”指的是工业革命,游客“对煤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感到“舒服”,而且还是“可靠性和营养”,反映了游客对工业文明到来的兴奋,据此分析可知C符合题意,故选C。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