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高考历史高频试题、高中历史题库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古代史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 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 手工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主要经济政策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古希腊的民主政治 罗马法 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智者学派 苏格拉底
近代史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文艺复兴 宗教改革 启蒙运动 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新航路的开辟 西欧列强的殖民扩张 两次工业革命 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美国共和制的确立 法国共和制的确立 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共产党宣言》 巴黎公社 近代科学技术 经典力学 生物进化论 改良蒸汽机 电气技术的应用 19世纪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斗争 两次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甲午中日战争与八国联军侵华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国共合作与北伐战争 国共政权的对峙 抗日战争 解放战争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鸦片战争后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洋务派近代工业的创办及其影响 民国初期和国民政府前十年民族工业的发展 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民族工业 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新思想的萌发 维新思想 新文化运动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民主义 新潮冲击下的社会生活和交通通讯的变化
现代史
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俄国十月革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模式” 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罗斯福新政 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 世界贸易组织和中国的加入 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与影响 现代科学技术 相对论与量子论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文学的主要成就 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 “文化大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 “一国两制”的理论和实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经济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 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重要外交活动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 大众传媒的发展 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孙中山三民主义 毛泽东思想 邓小平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科学发展观 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教育事业的发展
选修部分
历史上的重大改革 梭伦改革 商鞅变法 北魏孝文帝改革 王安石变法 欧洲的宗教改革 穆罕默德 阿里改革 俄国农奴制改革 明治维新 戊戌变法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专制理论与民主思想 洛克 卢梭 英国国会与国王的殊死搏斗 大抗议书 内战 民主政治的重要文献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构建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政治框架 法国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斗争 法国大革命 19世纪法国政体的变迁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的斗争 人民群众要求民主的斗争 宪章运动 第一国际和第二国际 抗日战争胜利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后果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凡尔赛体系的构建 华盛顿体系的构建 非战公约 国际联盟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 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历史意义 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美苏冷战局面的形成 世界人民反战和平运动的高涨 七八十年代美苏由紧张对抗到谋求缓和对话 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 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 中东战争 印巴战争与两伊战争 海湾战争 和平与发展—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历史杰出人物 古代中国的政治家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帝 东西方的先哲 孔子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代的杰出人物 克伦威尔 华盛顿 拿破仑 “亚洲觉醒”的先驱 孙中山 甘地 凯末尔 无产阶级革命家 马克思、恩格斯 列宁 毛泽东、邓小平 杰出的科学家 李时珍、詹天佑、李四光 牛顿、爱因斯坦 探索历史的奥秘 历史与历史的重现 人类起源之谜 三星堆遗址 玛雅文明的发现 玛雅文明的历史 二里头遗址的发掘 世界文化遗产 世界文化遗产的由来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古代埃及文明的历史遗产 金字塔和拉美西斯二世遗迹 古代希腊、罗马的历史遗迹 罗马的古建筑遗址群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遗产 佛罗伦萨 中国的历史文化遗产代表 秦始皇陵兵马俑 万里长城 北京明清故宫、颐和园和皇家陵寝 山西平遥古城与安徽古村落 昆曲 具有警示意义的世界遗产 塞内加尔的戈雷岛 奥斯威辛集中营 其他

高考历史试卷《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在线测试(2017年最新版)(六)
2017-07-11 03:50:22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科学技术是构成综合国力的重要因素。在经济全球化的形势下,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归根结底是科技与人才的竞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受文艺复兴的影响,16——17世纪欧洲发生科学革命,现代科学诞生。17世纪英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18世纪下半叶英国发生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业现代化启动。继英国以后,18世纪法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启蒙运动的中心从英国转移到法国,并达到高潮,引发法国大革命,“自由、平等、博爱”的民主精神传遍欧洲。1871——1913年欧洲和美国发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科学对第二次工业革命有直接的作用,如化学工业、电力工业和内燃机等重大发明,都是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19世纪德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德国是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它仅用40多年时间(1871——1913年)就成为欧洲头号工业强国。20世纪美国成为世界科学中心,它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中心之一。
——《中国现代化报告2002》
材料二

二十一世纪以来中国主要科技成就一览表
材料三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六万多项,经推广应用后新增产值累计达到1400多亿元。据不完全统计,到2001年“863计划”累计创造新增产值560多亿元。
——摘编自《普通高中历史教师用书》
材料四 2007《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奖揭晓,钱学森被授予此殊荣,同时还向“嫦娥一号”卫星研制开发团队表达了特别致敬。给钱学森的颁奖词是: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披荆斩棘,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后来的攀登者。他是知识的宝藏,是科学的旗帜,是中华民族知识分子的典范。
给“嫦娥一号”研发团队的颁奖词是:这是一支年轻的队伍,平均年龄仅30岁。副总指挥34岁,副总设计师37岁,总体主任设计师36岁。这是一群航天才俊,3年多来先后攻克了轨道设计、月食问题、数传定向天线研制、卫星热设计、导航与控制分系统设计、测控数传分系统设计、紫外月球敏感器、数管分系统设计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2007年11月7日,当“嫦娥一号”卫星以超出设计预期的精准度进入环月工作轨道的那一刻,举国欢庆、全民振奋,中国人千年奔月的愿望终于梦想成真。
(1)概括材料一中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从中得出中国科技发展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材料四概述我国取得以上科技成就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英、法、德、美先后成为世界科学中心;科学是现代化的根本动力。
(2)特点:航空航天领域成就突出;世界领先;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3)国家注重培养青年人才;科学工作者的爱国和奉献精神,科技创新,刻苦钻研、不畏艰难。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1820年和1831年,奥斯特和法拉第分别发现了电流的磁效应和电磁感应现象。法拉第进而又总结出电磁感应定律,楞次通过实验总结出楞次定律,法拉第还提出了场和磁力线概念。这些认识,对于电力时代的到来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19世纪末,有线电报和电话已相继问世。赫兹证明了电磁波的存在,在此基础上意大利人马可尼利用极为简陋的装置进行短距离无线电报实验并获成功。当时人们认为电磁波是直线传输,由于地球扁率影响,长距离传送信号是不可能的。锐意进取的马可尼经过不懈奋斗,最终于1901年12月12日在纽芬兰岛上收听到了来自大洋彼岸英国发来的信号。
请完成:
(1)19世纪晚期发生了第_______次工业革命,世界由__________时代进入__________时代。在这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下,资本主义经济出现了重大变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美、德、法、日、俄相继进入__________阶段。这说明了社会发展的最终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影响它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这次工业革命中,科技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纽芬兰岛属于(国家),其附近有著名的__________渔场,该渔场的成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二 蒸汽 电气 垄断资本主义(或帝国主义) 生产力 科技
(2)电力的应用,内燃机和新交通工具的创制,新通讯手段的发明,化学工业的建立
(3)加拿大 纽芬兰 暖寒流交汇


本题解析:本题属于文科综合题,有关历史方面主要考查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相关知识:时间、标志、影响,可从教材中得到答案。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马克思说:“蒸汽大王在前一个世纪中翻转了整个世界,现在它的统治已到末日,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以下不可能是“革命力量”所带来的影响的是
A.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B.促进了新兴工业部门的产生
C.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
D.促进了资本主义走向大企业时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另外一种更大无比的革命力量——电力的火花将取而代之”显然是指第二次工业革命,把人类带入到“电气时代”,ABD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C表述不对,使世界开始走向一个整体的标志是新航路的开辟,因此选C
点评: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的影响是近年来高考历史的重点所在,三次工业革命所涉及到的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等基本史实是高考命题的基本落脚点,因此这部分的内容考查多在选择题中出现,侧重对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查。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其中包括对生产力的推动、引发社会关系和国际关系的变化等这部分内容多在非选择题出现.注重考查考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分析和比较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1492年,在西班牙王室资助下,哥伦布开辟的新航线是图中所示的航线?

A.①
B.②
C.③
D.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哥伦布航海的路线是由欧洲出发向西航行,最终到达美洲,然后由美洲返回欧洲,所以应该是第四曲线。故答案选择D项。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37年,年仅18岁的维多利亚登上了英国王位,她富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进取,并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感到骄傲和自豪。维多利亚决定举办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国博览会,通过展示各种新奇产品来祝贺工业革命的伟大胜利,并炫耀她治下的国度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1851年5月1日上午9点,伦敦世博会成功举办。
━━━━━?《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材料二 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19世纪中叶以来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如果没有世博会,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如果没有世博会,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如果没有世博会,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世界知识》2009年第17期
材料三 ?1876年的美国费城世博会发行了债券,其中有一身穿长袍马褂的清朝人,说明清朝也是当时世博会的参展国。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运用史实说明在工业革命推动下英国在世界舞台上的绝对实力与出色风采。(8分)
(2)根据材料二,概述世博会对人类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3分)
(3)请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大清国”展区会展出什么展品,并谈谈你的认识。(3分)


参考答案:(1)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英国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扩大了英国在世界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议会改革,具有英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蒸汽机在火车和轮船上的使用,使世界各地区间的联系更为便捷等。
(2)促进了科技发明的传播与普及;丰富了人们的社会娱乐生活;促进了人类的交流与信息传播。
(3)①展品大多会是中国传统的土特产品和手工艺品。
②认识:只有实现民族独立,才能更好地顺应当时科学技术革命的潮流,实现民族振兴。


本题解析:(1)实际考察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影响,从政治、经济、国际关系等角度多方位展开阐述,如政治上工业革命推动了英国的议会改革,具有英国特色的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经济上英国的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贸易的中心;国际关系上工业革命带来的强大经济和军事实力,扩大了英国在世界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成为世界工厂。
(2)注意提取信息并进行概括,“世博会自诞生之日起就在为近现代工业化服务”“人类最伟大的发明几乎都在世博会上出现过”“爱迪生的发明也许不能迅速得到普及”“电话机与电报机也许不能很快受到青睐”“拉链、魔方和萨克斯也许不能如此风靡世界。”
(3)结合时代背景,此时清政府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化程度明显落后于西方国家,仍然是传统经济积极占主导地位。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只有改变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实现民族独立,才能实现国家富强。
点评:材料题答案表述:观点正确、层次清楚、多角度分点表达
1、观点正确
答案所表述观点与材料解析题所提供的材料观点要一致(除非设问要求表述反向观点);其次答案所表述观点不得违背教材知识点及有关的历史知识。答题要尽可能用课本语言和观点,史实准确,言简意赅。切忌不能把课本内容整段照抄,空话连篇。答案表述时一定要写出答题的提示语,表明所答问题的指向。每一小问的回答都必须写。例如:影响是…… 目的是……
2、层次清楚
组织答案,需要把设问进行分解,分化为不同的层次,将“大题”转化为“小题”,给出的答案应该是:每层的答案一个自然段,留给评价者一目了然的感觉。
3、多角度分点表达
表述答案时,要弄清楚设问预设的角度,做到答案不遗漏设问要求的任何角度。答案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常识,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或按影响归类、或按历史事件自身的发展顺序等等。并且在每一个要点前要标明序号,使答案条理清楚。
材料解析题是初中历史考试的必考题型之一,解答好这类题型对学生学习有着现实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学生在此类题型的处理上显得力不从心,主要原因应该就在于方法与技巧的缺失。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必须加强学生历史材料解析题的训练,训练其掌握熟练的方法与技巧。


本题难度:一般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高考历史试卷《现代中国的政治建..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