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李鸿章曾对人说:“康有为吾不如也,废制之事,吾欲为数十年而不能,彼竟能之,吾深深愧焉。”使李鸿章感到惭愧的“废制之事”是指? (? )
A.改革军事
B.改官制,裁冗员
C.设议院
D.设立铁路矿务局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从题干看,是强调的废除某种制度,排除C和D,这两项都是阐述的建立新的制度或机构,洋务运动中以李鸿章为首的清朝重臣建立了三支新式海军,尤其是北洋舰队实力较雄厚,使中国近代海军初具规模,A不符史实,答案为B。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同时要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泰西近政论,皆言三权:有议政之官,有行政之官,有司法之官,三权立,然后事体备。以我朝论之,皇上则为元首,百体所从,军机号曰政府,出纳王命……”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康有为说)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戊戌变法》?
材料三 使戊戌变法不致推翻,行二十年新政,或已致中国于富强矣。
——胡适《留学日记》
材料四?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
——《梦蕉亭杂记》
材料五?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其理论依据是什么?
(2)材料二、三的观点是否正确?为什么?
(3)根据材料四、五指出戊戌变法推行的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
参考答案:
(1)反映康有为建立君主立宪制的主张,理论依据是近代西方政治学说。
(2)观点不正确。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资产阶级改良的道路不可能走得通。
(3)变法导致大批官员失职失业,增加改革的阻力;变法操之过急,未能循序渐进。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若夫美、法民政,英、德宪法,地远俗殊,变久迹绝,臣故请皇上以俄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也。然求其时地不远,教俗略同,成效已彰,推移即是,若名书佳画,墨迹尚存,而易于临摹,如宫室衣裳,裁量恰符,而立可铺设,则莫如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矣。……考其维新之始,百度甚多,惟要义有三:一日大誓群臣以定国是,二日立对策所以征贤才,三日开制度局而定宪法。……日本之强,效原于此。
——康有为《应诏统筹全局折》
材料二 在制定宪法的过程中发挥了很大作用的井上毅说,英国的政治制度只符合英国的需要,普鲁士的政治制度却比较接近日本的国情……日本在制宪工作中定下的基调是:“按普鲁士方式组成一个不向国会负责的内阁。”
——摘编自钱乘旦《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1)据材料一说明康有为建议光绪帝“取鉴于日本之维新”的理由(不得照抄原文),指出这份奏折在戊戌变法中的地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主张效法日本“开制度局而定宪法”的实质及其局限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理由:欧美各国距中国较远,习俗与中国不同,变革的时间相隔太久,不易效仿;日本距中国较近,文化习俗相似,维新时间较近,成效显著,便于直接效法。地位:成为维新派的施政纲领。
(2)实质:变革政治体制,建立君主立宪制。局限性:该主张不适合当时中国的国情;所效法的日本政治体制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色彩。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近现代历史上的中日关系一波三折,曲折复杂。下列有关两国关系的史实,不正确的是
A.甲午战争和《马关条约》签订后,远东国际局势巨变
B.戊戌变法是对日本的全面学习,只不过它没有成功
C.抗战胜利极大地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开启了中日关系新篇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1894-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被迫签订了《马关条约》。中国的国际地位下降,日本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这就改变了远东国际局势。1945年日本投降,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了提高。到了1972年,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中日敌对关系,开启了中日关系的新篇章。1898年康有为等人领导了戊戌政变,主要内容有:经济上,设立农工商局、路矿总局,提倡开办实业;修筑铁路,开采矿藏;组织商会;改革财政。政治上,广开言路,允许士民上书言事;裁汰绿营,编练新军。文化上,废八股,兴西学;创办京师大学堂;设译书局,派留学生;奖励科学著作和发明。这些革新政令,目的在于学习西方文化、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制度,发展资本主义,建立君主立宪政体,使国家富强。中国并不是全面学习日本,除了日本,还有其他西方国家,也有中国本土的内容。所以答案选B,而不选A、C、D。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各项与谭嗣同无关的是( )
A.创办《国闻报》
B.发表《仁学》
C.“军机四卿”
D.“戊戌六君子”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维新运动时期谭嗣同的主要活动。严复于1897年在天津创办《国闻报》,所以解答本题可用排除法。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