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省级导航 | |
|
|
高中历史知识点大全《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高频考点预测(2017年最新版)(八)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周代分封制的内容相关规定,A项是宗法制的最大特点,与分封制无关。C项内容与材料无关,D项与周代的史实不符合,所以答案选择B项。 本题难度:一般 2、选择题 公元626年,李世民发动了“玄武门兵变”,射杀长兄李建成,夺取了帝位。李世民的这一做法违背了古代的( ) |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认识历史事物本质和规律,并作出准确判断的能力。根据题干材料关键信息“射杀长兄李建成,夺取了帝位”等,结合所学知识,本题考查皇帝制度相关内容。自秦始皇起而建立的皇帝制度,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而嫡长子继承制的最大特点就是,体现宗法制的血缘亲属,有等级之分。分析选项,故只有A符合题意,其余BCD三项均不符合史实和题意。故,本题正确答案选A。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皇帝制度·嫡长子继承制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百官未起朕先起,百官已睡朕未睡”,明太祖在位时曾再三给百官诉苦。为改变过于劳累的局面,他采取的措施是?
[? ]
A.废除中书省?
B.设立南书房?
C.设立内阁?
D.设置殿阁大学士?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
——王国维《殷周制度论》
材料二 春秋时犹宗周王,而七国则绝不言王矣;……春秋时犹论宗姓氏族,而七国则无一言及之矣;春秋时犹宴会赋诗,而七国则不闻矣;春秋时犹有赴告策书,而七国则无有矣。邦无定交,士无定主,此皆变于一百三十三年之间,史之阙文,而后人可以意推者也,不待始皇之并天下,而文、武之道尽矣。
——《日知录》
材料三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的必然结果就是贵族制让位于官僚制。官僚制是顺应中央集权和皇权制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体制。……在官僚制时代,不管是旧贵族、新贵族,还是新兴的士人阶层,都必须通过任命,转化为官僚,才能成为政体的直接参与者。从这个意义上说,贵族从分封制下的社会政治阶层转化成了郡县制下的社会阶层。成为官僚的贵族便不再具有封地主人和天子臣属的双重身份,而仅仅只有天子臣属的一种身份
——《文史纵横》2009年第3期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该制度有哪些特征?(5分)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战国时期“诸侯更相诛伐”的原因,秦朝是如何破解这一困局的?(6分)
(3)据材料三,指出分封制转型为郡县制所反映的政治制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什么?(4分)
参考答案:(1)指分封制(1分);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4分)
(2)原因:王室的衰落;宗法制遭到破坏;礼崩乐坏;血缘关系逐渐疏远。(4分)
破解:统一国家;推行郡县制。(2分)
(3)变化: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集权。(4分,任两点给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下列各项制度中,属于汉朝在秦朝的基础上沿用并发展的是?(?)
A.刺史制、封国制
B.三省制、封国制
C.三公九卿制、郡县制
D.一省制、刺史制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B不对,三省制是在隋唐时期正式建立;C不对,三公九卿制、郡县制这是秦朝的制度而非汉朝的发展;D不对,一省制是在元朝时期实行。
点评:汉至元时期中央集权制度的加强
1、“汉承秦制”,有所变化: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五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通过建立“中朝”( 以丞相为首由三公九卿组成的机构,演化为执行机构,被称为“外朝”)、实行刺史制度和实行推恩令等措施,中央集权制度得到进一步的强化。
2、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步形成三省体制;隋朝时三省为中央政府最高统治机构;唐朝时三省分工明确,既相互合作又相互牵制和监督,相权一分为三削弱了相权,加强了君权,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发展。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立的六部,则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使此后历朝都基本沿袭了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选拔统治人才,扩大统治基础,同时因为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也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
3、宋朝(着重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唐中后期,地方军镇节度使越设越多,发展成藩镇割据局面。经历了长期的藩镇割据,皇权受到以武将为中心的地方割据势力的严重威胁。北宋初,采取各种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其特点是,①集中军权:将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禁军划归“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统领,发兵权归枢密院,利于皇帝控制军权; ②集中行政权:分割宰相权力(枢密院分割宰相军权,三司掌财权,宰相仅剩行政权);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设通判,削弱地方节度史权力,避免了唐五代以来武人割据、地方官权力过大的问题;③集中财权和司法权:派转运史到各地管理财政,地方财赋除自留小部分,其余转运中央或指定地点,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物质基础;实行禁军轮换制等。三省六部有名无实,设“二府”(中书门下和枢密院)、三司(盐铁、度支、户部)削弱相权;后又设参知政事为副相分相权。“杯酒释兵权”后,枢密院与三衙相互牵制。在加强军权防止军阀割据,大力分散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形成了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造成了地方的贫弱,出现了冗兵、冗官、冗费的局面。自北宋以后,地方再也无力对抗中央。中央集权与地方割据的矛盾基本解决。
4、元朝的行省制度:废三省,行一省制——中书省,内置左、右丞相和平章政事,六部归其下;设宣政院统领宗教事务和西藏地区。行省制度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统治,但由于行省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对中央集权造成一定影响。行省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影响深远。
本题难度:简单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高考历史必备知识点《欧美代议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