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在维新派的救国方案中提出的,而在百日维新的诏令中未提到的内容是
A.实行君主立宪
B.发展工商业
C.建立新式军队
D.创办新式学堂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13分)
材料一?日本,小国耳,何兴之暴也?伊藤、山县、木夏木、陆奥诸人皆20年前出洋之学生也。愤其国为西方所胁,率其徒百余人,分谐德、法、英诸国,或学政治、工商,或学水、陆兵法,学成而归,用为将相。政事一变,雄视东方。
——1898年张之洞《劝学篇》
材料二? 1916年各省派遣留学欧美生定额表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省别
| 留学欧美定额
|
奉天
| 38
| 浙江
| 20
| 福建
| 10
|
广东
| 30
| 四川
| 17
| 吉林
| 9
|
江苏
| 25
| 云南
| 17
| 陕西
| 8
|
湖南
| 25
| 山东
| 15
| 广西
| 3
|
湖北
| 22
| 直隶
| 12
| 甘肃
| 1
|
河南
| 21
| 山西
| 12
| 贵州
| 0
|
江西
| 21
| 安徽
| 12
| 黑龙江
| 0
|
——(引自陈启天《近代中国教育史》)
材料三?从1909年至1929年,清华留美生生源情况为:江苏274人,高居榜首,占21年派遗留学生总人数的21.59%。以下依次为广东185人,浙江157人,福建92人,河北81人。而甘肃、新疆、辽宁、吉林等省份,则寥寥无几。
——《清华大学史料选编》第一卷
材料四 在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中,康有为围绕召开国会、定宪法的主张,进一步提出变法的上、中、下三策:皇帝仿效彼得大帝和明治天皇,亲自主持大计,宣布变法,是上策;召集有才能的人,共商变法具体方案和具体步骤
,依次推行,是中策;责成督抚在各省实行新政,以三年为限,办不出成绩者,予以撤职,是下策。
材料五 惟中国风气未开,内外大小多不能达中外之故,惟有乾纲独断,以君权雷厉风行。
——康有为《日本变政记》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日本学生出洋留学的主要目的和效果。(4分)
(2)材料二和材料三反映了什么现象?(2分)试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2分)
(3)材料四提出了什么基本观点?(1分)其理由是什么?(1分)
(4)材料五反映了康有为的什么政治主张?(1分)理由是什么?(1分)说明了什么问题?(1分)
参考答案:(1)主要目的:全面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机。(2分)
效果:推动明治维新,迅速成为亚洲强国。(2分)
(2)现象:沿江沿海省份留学欧美生较多,内陆省份留学欧美生较少。(2分)
成因:鸦片战争后,这些地区最早接触西方;经济比较发达;文化、教育水平较高。(2分)
(3)基本观点:由皇帝主持实行自上而下的变法。理由:仿效俄国和日本改革的成功经验。(2分)
(4)政治主张:实行
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理由:中国风气未开。说明:这是一次脱离人民群众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3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3分)
材料一?常州学派的健将刘逢禄认为《左氏春秋》中的义法、凡例皆出自刘歆伪造,他说:“余年十二读《左氏春秋》,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
——《常州学派史学思想研究》
材料二?(刘歆阐释《左氏春秋》是)“以其非博之学,欲夺孔子之经,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新学伪经考》《孔子改制考》
材料三?康有为隐以改复原教之路得自命,……作《伪经考》。其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
——叶德辉《叶吏部与刘先端黄郁文两生书》
材料四?不以民为重,其一切法制皆务压制其民,故不肯注意于内治。盖因欲兴内治,不能不稍伸民权也。”
——粱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材料五?“弱者常为强肉,愚者常为智役。及其有以自存而遗种也,则必强忍魁桀,趋捷巧慧,而与其一时之天时、地利、人事最相宜者也。”“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
——严复《原强》和《天演论》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刘逢禄和康有为的观点的相同之处。据材料一、二、三,与刘逢禄的观点相比,康有为的观点有何不同之处? (3分)
(2)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梁启超的政治主张在百日维新的政令中有何体现? (2分)
(3)据材料二、三、四、五,分别概括康有为、梁启超和严复维新思想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些主张对戊戌变法的影响。(8分)
参考答案:(1)同:都否定《左氏春秋》的真实性。(1分)
不同:康有为主张借用孔子权威实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文化。(2分)
(2)体现:准许臣民上书言事;准许民间创办报纸、学会。(2分)
(3)特点:康有为:将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2分)
梁启超:提出民权思想;(2分)
严复:用西方进化论思想来阐述维新变法。(2分)
影响:动摇了封建君主专制;宣传变法思想,奠定维新变法的理论基础。(2分,答到其中2点即可)
本题解析:(1)分析材料一,“疑其书法是非多失大义”说明其怀疑《左氏春秋》的真实性,从材料二“自立新说以惑天下”可知康有为对《左氏春秋》也是持否定态度的。读材料三“貌似孔也,其心则夷也”可知其实际上是主张西学。(2)分析材料四,实际上表明梁启超主张“伸民权”,再联系有关百日维新的史实,进行综合判断。(3)分析特点,实际上康有为和孔子密切结合,而梁启超是特别提出了民权,严复是拿西方先进的进化论表述维新思想。他们的民主思想必然动摇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点评:此题以维新派的维新思想为核心,阐明了各个不同的代表人物的思想特点和其影响,考查了学生的识记、分析、理解、总结概括多方面的能力。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康梁维新派提出向西方学习,推动“百日维新”,但真正得以实施的措施是
A.按西法编练新军
B.设制度局,为新政立法
C.进行地方官制的改革
D.撤并政府机构,裁汰冗员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维新变法的举措中真正得到清政府实施的是按西法编练新军和兴办京师大学堂,所以答案选A,B C D三项不符合史实和题意要求。
点评:一场改革能否成功取决与多种因素,在平时的学习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思考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关键要素: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5分)
材料一 今欲采西学,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风以下颖悟文童,倍其廪饩住院肆业,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又聘内地名师,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闻英华书院、墨海书院藏书甚多,又俄夷道光二十七年所进书千余种,存方略馆,宜发院择其有理者译之。
——咸丰十一年(1881年)冯桂芬《采西学议》
材料二 1905年9月,清政府正式决定废除科举,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可以说其重要性超过了后来的辛亥革命。12月6日,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新机构——学部也正式成立了。学部在推行新式教育方面作出了许多工作。从那时起,中国有了第一批教育法规,新式教育在中国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从那里起,中国有了第一册全国统一的教科书,1907年春《初小国文教科书》第一册诞生了;从那时起,中国教育便有了视导、考试制度,这是清末教育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从那时起,中国便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学务统计。?
——《中日近代教育改革比较(1862—1912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冯桂芬“采西学”的特点。(7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废除科举,这是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大事件”的依据。(8分)
参考答案:(1)特点:小范围试点实行;中西学并学;有选择地翻译外国书籍;聘请外国人教学。(7分,答出其中3点即得满分)
(2)依据:废除科举后,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新机构——学部成立;有了第一批教育法规,新式教育在中国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有了第一册全国统一的教科书;教育有了视导、考试制度;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学务统计。(8分。答出其中4点即得满分)
本题解析:(1)本问考查材料信息的获取与分析归纳能力。关键信息:“宜于广东、上海设一翻译公所,选近郡十五风以下颖悟文童”、“聘西人课以诸国语言文字”、“课以经史等学,兼习算学”、“宜发院择其有理者译之”。
(2)依据材料关键信息归纳即可。关键信息:领导全国教育事业的新机构——学部也正式成立了、“中国有了第一批教育法规,新式教育在中国走向了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中国有了第一册全国统一的教科书、“中国教育便有了视导、考试制度,这是清末教育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中国便有了全国范围内的学务统计。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