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22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史记》记载,“关中之地,于天下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三。然量其富,什居其六”,这成为秦与西汉相继定都咸阳、长安,借以控辖全国的经济基础。由于长期的战乱与自然灾害等因素,关中地区经济衰退,隋唐虽定都长安,但主要依赖黄河中下游地区及江南的财赋。由于交通限制,粮食转运耗费巨大,唐前期中央政府常常搬迁至洛阳,以缓解长安及其附近地区的粮食压力。隋炀帝兴建的“东都”洛阳,与长安并称为“二京”,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安史之乱后,唐中央政府全靠东南粮运支撑。史载,唐德宗时,“关中蝗,食草木都尽,旱甚,灞水将竭,井多无水”。百姓嗷嗷待哺,“聚泣田亩”。德宗曾因长安粮尽,得不到犒饷的禁军酝酿哗变,与太子相拥而泣。当得知发自扬州而中途受阻的运船已接近长安,德宗喜不自禁地跑到东宫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请回答:
(1)根据材料,概括秦汉定都关中的原因。(2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决定隋唐定都长安的主要因素。(6分)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洛阳成为“二京”之一的原因。(14分)
参考答案:
(1)但是关中地区经济比较发达。(2分)
(2)隋唐政治上与北周一脉相承;关中为政治中心区域;关中地理位置优越,战略地位重要。(6分)
(3)靠近经济发达的黄河中下游;东晋南朝时期江南的开发;隋大运河的中心;全国财赋水陆转运枢纽;建有含嘉仓、洛口仓等大粮仓;政治、文化传统的影响;关中多战乱、自然灾害,经济衰退。(1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我国古代,“易于耕种的纤细黄土,能带来丰沛雨量的季候风和时而润泽大地、时而泛滥成灾的黄河,是影响中国命运的三大因素。它们直接或间接地促使中国要采取中央集权的官僚体系”。
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从农民自身的角度来看,要想老有所依、老有所养就必须要有“所依、所养”的基础,生儿养老,这就是传统社会“生男生女不一样”“多子多福”“子孙满堂”的思想根源。传统社会以“孔孟仁政”治国,“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社会公德深入人心,家庭子女如不孝将受到舆论压力,而孝顺有加者可受到乡亲称赞和社会肯定,汉朝就可以通过“拳孝廉”得到官职。但是家庭作为基本经济单元,普遍存在生产规模小、生产力低下的情况,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庭邻里的互助。
材料三: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小农经济与中央集权制度之间的关系。
(2)材料二体现了小农经济条件下我国家庭的哪些特点?
(3)材料三中《桃花源记》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据此说明文学艺术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参考答案:
(1)一家一户、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治理大江大河,应对自然灾害,因此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统一组织。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
(2)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是养老的主体;提倡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提倡邻里互助。
(3)理想:人民安居乐业,丰衣足食。关系:不公正的社会现实刺激了作者创作;文学艺术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本题解析:第(1)问,跟据所学知识可知,分散的小农经济无法应对自然灾害,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统一组织。中央集权制度是小农经济的重要保障,小农经济是中央集权制度的物质基础;第(2)问,“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农村养老的路径就只能是倾向家庭供养”““多子多福”“子孙满堂”“在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面前没有足够的应付能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家庭邻里的互助”说明,家庭是基本的经济单位;家庭是养老的主体;提倡多子多福,子女孝顺;应对自然灾害和社会风险能力差;提倡邻里互助;第(3)问,“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者,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可见,作者希望人民安居乐业。结合所学可知,文学艺术源于社会存在。
点评:我国古代农业的耕作制度,教材以生产工具的发展为标志,把它划分为刀耕火种、石器锄耕(耜耕)和铁犁牛耕三个阶段。与之相适应,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则有原始氏族公社土地所有制、奴隶主贵族国有土地所有制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包括地主土地所有制、自耕农土地所有制和国有土地所有制)三种类型。铁犁牛耕的出现和逐步普及、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小农经济的形成,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也是推动精耕细作技术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精耕细作则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特点,也是中国古代农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关键因素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古人评价商鞅变法说,变法具有“禁游宦之民(指不守本业、游散求官的人)而显耕战之士”的作用。具有相应作用的措施是
①“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②“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③“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④“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从材料“禁游宦之民(指不守本业、游散求官的人)而显耕战之士”可以看出商鞅变法重视耕织,奖励军功;①是土地制度的改变;②③是奖励耕织;④是连坐制度。所以答案选C。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我国自古农业发达,与农业密切相关的农学研究,历来备受重视,成果丰硕。下列唐代以后的农学家有(?)
①汜胜之?②贾思勰?③王祯?④徐光启
A.③④
B.①②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汜胜之是西汉晚期的农学家,著有《氾胜之书》,贾思勰是南北朝时期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王祯是元代的农学家著有《农书》,徐光启是明代的农学家,著有《农政全书》,根据题意选择A项。
点评:本考点还可以结合必修二综合考查:下列中国古代科学家中,对甘薯种植做过研究和介绍的是
A.张衡? B.徐光启? C.沈括? D.贾思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天津杨柳青年画《春牛图》反映了我国立春重要的民俗——“鞭打春牛”。春牛不是活的耕牛,而是泥捏纸粘的“土牛”。据考证,这一风俗在周代已经出现,《周礼》中的“出土牛以送寒意”就是最早的记载。“鞭打春牛”的习俗反映了

[? ]
A.我国古代对牛的高度重视
B.牛耕在西周时期已经出现并推广
C.我国古代农耕经济高度发达的标志
D.生产方式对生活习俗的重大影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