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诗经?周颂?载芟》:“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耕,徂隰徂畛。”其中“千耦其耘”的含义是:千对农人在耕地。下列情况最有可能出现在耕作现场的是(?)
A.普遍使用青铜农具
B.使用两头牛牵引,三个人驾驶的犁
C.使用耕耙耱技术碎土
D.使用比较粗笨简单的木制、石制工具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从材料关键词“千耦”可以看到集体耕作,从篇名可知描写的是周朝历史,即奴隶制时代。当时青铜农具并没有普遍使用,故A错误,二牛抬杠出现在东汉,故B错误,耕耙耱技术出现在魏晋南北朝,故C错误。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在最小的空间内用最简单的耕作方式养活尽可能多的人是中国的终极目标,为此,他们将土地分成小块,劳动者把全部精力都投入到比他的房子大不了多少倍的那块土地上面。”这段材料最主要反映了
[? ]
A.精耕细作的必要性
B.井田制的瓦解
C.人口膨胀的压力
D.小农经济的脆弱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重视农业的传统,高度发达的农业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突出特征。明清时期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各民族间的经济联系和交流加强,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使农业发展迅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
材料二 我国人口在秦朝2000万,汉代约6000万,到1000多年后的明代初期依然是6000万,明万历中期(16世纪末)增至1.5亿,明末清初大幅度下降。清康熙初年到鸦片战争爆发的178年中,我国人口进入了一个快速增长的时期。在这期间,人口总数连闯四关: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达到一亿;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突破二亿;乾隆五十年(1790年)超过三亿;道光十四年(1834年)超过四亿。
材料三 乾隆后期,湖北江汉两岸“百姓生齿日繁,圩垸(滨湖小堤)日多,凡蓄水之地,尽成田庐”。
材料四 历史上长江荆江大堤溃决次数

统计明朝嘉靖、万历年间黄河决口统计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所述的有利于农业发展的因素缺乏科技方面的内容,请给予补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分析材料二中清朝人口迅速增长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传统农业、人口、生态环境三者相互关系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引进推广作物新品种:朝朝推广种植棉花,玉米、甘薯传入我国,广泛种植。总结农学理论,提高种植技术,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介绍了农作物的种植。农具的制造,水利修建方法。
(2)政治上: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大规模的战争减少。经济上:实行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制度,奖励垦荒政策和农业的精耕。民族关系上: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得到进一步的巩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开发进一步加强。科技文化上:《本草纲目》等促进了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提高了防治病的能力。
(3)传统农业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作为提高产量的保证,必然刺激人口的增长;人口的增长必然加大对土地的需求,因此,统治者采取鼓励开荒的政策;围湖造田,与水争地,大量开垦荒地,造成了对土地资源的过度开发,破坏了生态环境,使长江、黄河流域水患日益增多。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史料记载“所种之地,惟以伐木,纵火焚烧,用竹锥地成眼,点种苞谷。”这反映的耕作方式是
A.铁犁牛耕
B.个体农耕
C.刀耕火种
D.石器锄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五千年的农耕历程诞生了丰富灿烂的农耕文化,其中众多诗词及其绘画形象地再现了我国传统的小农经济,譬如: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______《四时田园杂兴(其一)》
材料二?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1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由于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
材料三?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和历史变迁相联系。下列春联反映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农村变化:
春联一: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
春联二: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
春联三: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4分)
(2)材料二反映中国农业生产的变化有哪些?这些变化说明了什么?(4分)
(3)三对春联各反映了怎样的农业政策?(3分)春联二中的政策有“暖人心”吗?为什么?(3分)
参考答案:
(1)基本特点:男耕女织;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自给自足;生产规模很小;精耕细作等等。(答出2点即可得4分,不必拘泥于字句表达,言之有理即可)
(2)变化:随着丝茶出口大量增加,部分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2分)
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2分)
(3)农业合作化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3分)
没有。(1分)因为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极大破坏了农村社会生产力。(2分)
本题解析:第(1)问,从经营方式、生产目的、生产规模等方面回答即可;第(2)问,“丝、茶的大量出口,一些地区的农民纷纷放弃粮食生产转而种桑植茶”随着丝茶出口大量增加,部分地区的农民放弃粮食生产而种植桑茶。说明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经济开始依附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中国逐步沦为外国列强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第(3)问,毛主席挥手指方向;合作化道路宽又广说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食堂巧煮千家饭;公社饱暖万人心说的是,“人民公社化”;种责任田仓里储粮翻两番:行大包干银行存款增十倍说的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半问联系人民公社化的弊端回答即可。
点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作用:
①农民有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克服分配中平均主义弊端,极大地调动了他们的积极性;
②农业生产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粮食产量连年大幅度提高,农业和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变;
③鼓舞和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