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过去的政治,不能说皇权相权绝不分别,一切全由皇帝专制。我们纵要说它是专制,也不能不认为还是一种比较合理的开明的专制。它也自有制度,自有法律,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的。……、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皇帝一个人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二?“鸦片战争一阵疾风,吹荡了沉寂的知识界,一批关心国家命运的仁人志士,看到了英美等国的政治体制与中国的不同之处: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他们的思想深处,滋生着对民主制度的欣慕和对专制制度的不满之情。”
——?熊月之《中国近代民主思想史》
“民国”之取代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否则无生命的政治,无配合的制度,决然无法长成。换言之,制度必须与人事相配合。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观点是什么?(4分)
(2) 根据材料二,归纳影响中国政治民主化的因素。(6分)
(3)根据材料三并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政府通过哪部法律文献“从国外移来”了其制度?(1分)材料认为这一制度没能“真实发生相当作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分)
(4)综上,谈谈你对中国政治文明演进的认识。(2分)
参考答案:(1)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主要是开明君主专制,但明清是君主独裁政治(4分)
(2)西方列强的入侵,民族危机加深,促使民族意识觉;先进的中国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欣慕和对现实专制制度的不满;建立民国取代帝国。(6分)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分)太重视制度而未注意与人事相配合(1分)
(4)言之有理即可(2分)
本题解析:(1)注意材料一种的转折语气及最终结论,专制和明清两代相对应。之前“并不全由皇帝一人的意志来决定一切”,基于此得出结论。(2)分析材料二,强调了西方列强入侵客观上给中国带来的政治民主方面的影响,包括议会制度、总统禅让等,推动中国政治民主化进程。(3)第一小问结合史实回答,分析材料,强调了即使学习外国,也一定要与本国传统、人事相结合,否则“无法长成”,所以,其原因是太重视制度而未注意与人事相配合。(4)此问可从中国政治文明演进历程、演进背景、以及内容等方面分析。
点评:此题以中国政治文明的演进为核心,综合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材料解读能力、概况评述能力等,解题时要注意时刻不能脱离中国政治文明演进这一主线。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资政新篇》的主张在太平天国内部并未引起广泛的影响,其根源是(?)
A.战争形势下无暇顾及
B.不符合中国历史发展潮流
C.出现于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
D.超越了农民战争范围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资政新篇》主张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但是太平天国运动是农民阶级的运动,不符合农民的愿望和要求,因而得不到农民阶级的支持。故选D。A项在当时的环境也根本无法实施是客观原因;B项说法错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是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C项说出现在后期并不是未引起反响的主要原因。
点评:太平天国运动中,颁布了两个施政纲领,这两个纲领都具有反封建性,都没有真正的实施,一个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建立公有制的社会,一个是《资政新篇》,主张发展资本主义,二者的相关内容需要掌握。
本题难度:简单
3、判断题 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的根本原因是
[? ]
A、中国革命的性质
B、共产国际的帮助
C、孙中山真诚希望共产党同他合作
D、中国共产党的倡导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最能反映出帝国主义进行资本输出、分割世界要求的条约是:(?)
A.《北京条约》
B.《南京条约》
C.《天津条约》
D.《马关条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21世纪是被世界各国公认的海洋世纪。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沿海水师,率皆老弱无用,军器率多残缺,并不修整。又战船率用薄板旧钉,遇击即破,并不及夷器之凶利坚固,作何抵御?似此废弛,何以肃边威远?
——《鸿胪寺卿黄爵滋敬陈六事疏》(1835年)
材料二 自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的百余年间,英、法、日、俄、美、德等帝国主义列强,从海上入侵中国达84次,入侵舰艇达1860多艘,入侵兵力达47万人,外敌的海上入侵,成为中华民族历史大劫难的直接根源。
——《中国海疆主权》
材料三 李鸿章在谈到国防安全时说:“敌从海道内犯,自须亟练水师。惟各国皆系岛国,以水为家,船炮精练已久,非中国水师所能骤及。中土陆多于水,仍以陆军为立国根基。” 材料四 御外之道,莫切于海防;海防之要,莫重于水师。
——《江苏巡抚吴元炳奏》(1874年)
材料五 “英国政府的优势在于能利用它的威力巨大的海上力量这个武器。海上力量使它富有,并反过来保护了使它致富的贸易。……作为海洋上的统治者,它堵住了海洋上所有交通干线。”
——美国马汉的《海洋战略》
(1)简述材料一、二的关系,从海防和海权的角度看,这些问题最终导致了什么严重后果?请结合有关史实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材料三、四中的海防思想有何不同?谁的意见正确?对此,清政府采取了什么重大举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比较材料三、四、五,分析近代中国发展海军与西方列强发展海军的差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材料一反映了清朝水师装备落后,海防废弛;材料二中反映了近代列强侵华绝大部分从海上开始;两者之间是因果关系。严重后果:鸦片战争中国战败,英国侵占香港岛,强迫上海等五口开埠,之后,美、法等国又取得军舰“巡查贸易”权;近代中国海防洞开,领海主权遭破坏。
(2)材料三中李鸿章主张“陆主海从”的近海防御战略,不穷兵于海外;材料四中吴元炳主张加强海防建设。吴元炳的奏议正确。举措:创办北洋舰队等海军,修建威海卫海军基地等。
(3)近代中国发展海军是对外敌海上入侵的被动反应,单纯防御;西方国家发展海军是为了适应资本主义开拓世界市场的需要。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