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最能体现商鞅变法性质的措施是:(?)
A.改变了“刑不上大夫”
B.奖励耕织,重农抑商
C.废除“世卿世禄制”
D.“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联系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的性质属于封建地主阶级的变革,比较四个选项“废井田,开阡陌”,从根本确立土地私有制一项最能体现出来,因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是封建统治建立的经济基础,故此题应选D项。
点评:此题为程度型选择题(最佳选择题)。选项与题干隐含着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各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其他选项虽有一定道理,但因不够全面或处于次要地位或不合题意而不能成为最佳选项。题干求答项前后,多有“最主要”、“最重要”、“主要”、“根本”等表示程度的副词或形容词。先根据题干要求,确定好题目的逻辑思维关系。题干与选项之间不是一种正、误关系或有、无关系,而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在正确理论的指导下,确定“最佳”标准,进行判断。在此基础上,运用优选法,逐个比较、分析备选项,找出最佳答案。谨防以偏概全的错误,或者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10分)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公既见卫鞅,语事良久,孝公时时睡,弗听。……卫鞅曰:“吾说公以帝道,其志不开悟矣。……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卫鞅复见孝公。公与语,不自知口之前於席也。语数日不厌。
——《史记·商君列传》
材料二?三年,卫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孝公善之。
——《史记·秦本纪》
材料三大夫曰:昔商君相秦也,内立法度,严刑罚,饬政教,奸伪无所容。外设百倍之利,收山泽之税,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
文学曰:商鞅以重刑峭法为秦国基,故二世而夺……知其为秦开帝业,不知其为秦致亡道也。
——桓宽《盐铁论·非鞅篇》
请回答:
(1)结合时代特征,分析材料一中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的原因。(2分)
(2)依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具体措施。(4分)
(3)依据材料三,分析“大夫”和“文学”两派对商鞅变法有何不同评价?(2分)
(4)你认为应该如何正确评价历史上的改革?(2分)
参考答案:
(1)社会大变革,战争频繁;帝王之道不符合形势要求,霸王之道有利于富国强兵。(2分)
(2)思想:法治、农战。(2分)
措施: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奖励军功,实行二十等爵制;燔诗书明法令。(2分)
(3)人夫:商鞅变法为秦统一六国和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奠定基础;
文学:导致秦朝迅速败亡。(2分)
(4)把改革放到特定的历史条件下;以是否有利于生产力发展为标准;以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和时代潮流为标准。(2分,任答2点)
本题解析:
(1)分析材料一,“吾说公以王道,公善之而未用也。……吾说公以霸道,其意欲用之矣。”说明秦孝公不用帝王之道而用霸王之道,联系当时时代背景,诸侯争霸,社会变革,只能用霸王之道在争霸中取胜。
(2)分析材料可知,其核心是强调了整饬法律、发展农业,奖励军功等。第二小问可联系所学史实回答,如:废井田,开阡陌;重农抑商,奖励耕战等。
(3)从材料三“大夫”所强调的“国富民强,……其后卒并六国而成帝业”可知其积极作用是使秦统一了六国。而“文学”认为商鞅变法厉行法治,其严苛的刑罚导致了秦亡。
(4)此问实际是考查学生的历史观,可从改革对当时社会起到的作用以及是否符合历史潮流方面分析。
点评:此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理解材料的能力,要求学生有一定的古文阅读和理解水平。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商鞅变法前后,有人主张“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这一
观点代表着哪一阶层的利益?
A.奴隶主贵族
B.新兴的工商业者
C.平民和奴隶
D.卿大夫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古无过,循礼无邪” 的意思是效法古
代不会有过错,遵循古时礼法不会有邪行,得知这是代表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所以选A。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商鞅变法的措施中对后世有消极影响的是(?)
①重农抑商 ②“燔诗书而明法令”③奖励军功 ④废除井田制 ⑤实行连坐法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⑤
D.②④⑤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注意题中选项是消极影响。用排除的方法,③④与题意不符故选B。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他说:“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束的事情。……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三则材料所反映的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三则材料中的三位君主都参与了改革,分别指出他们在改革中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材料三的改革与材料一、二在核心主张、局限性、改革方式上的相同之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俄日崛起,中国改革失败。请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俄国侧重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度。日本则侧重向西方学习,引进西方文明来改造日本社会。中国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的命运。?
(2)俄国:亚历山大二世是这次改革的领导者,通过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农奴;日本:天皇是改革的主导者,拥有实权,积极推进明治维新的开展;中国:光绪帝同情变法,作出改革举动,但由于实权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导致变法失败。
(3)核心主张:发展资本主义;局限性:带有浓厚的封建残余;改革方式: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4)它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派力量对比;改革者的策略、方针是否得当;统治者的态度等。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