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子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吃人!”……鲁迅先生《狂人日记》这部作品:
①抨击了儒家的传统道德 ②推动新文化运动进入新阶段
③促进中国文学的发展 ④全面否定了西方的思想文化
[? ]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②④
D、①③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911年,从英国留学归国的丁文江参加了清政府组织的“游学毕业考试”,获“格致科进士”,并在京师大学堂开讲地质学。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
A.教育近代化起步
B.去英国留学人数最多
C.科举制度依然存在
D.教育体制中新旧交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25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陈独秀等知识精英,以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为舞台,将庞大的西方自由主义体系,针对当时中国的现状,浓缩为“民主”与“科学”两个口号,进行启蒙宣传,反对一切旧文化,由此掀起了一场在中国历史上影响深远,被称之为的“五四新文化运动”。
——李明海《自由主义在中国的政治失败》
“五四运动是一场爱国的政治运动,而新文化运动则是一场对固有文化进行批评和反省,同时努力追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密接、相互融合的一场文化革新运动,不能将两者混为一谈”。
——《近代史研究》
材料二?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五四之后不久,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作为社会思潮主流的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更接近真实的原因可能是,主观方面:陈独秀、李大钊等知识分子,……在没有真正参透“西学”的情况下,便轻易地放弃了自由主义立场……。客观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等……使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他们的信仰和追求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十月革命,特别是加拉罕代表苏俄发表的废除原沙俄在中国一切侵略权益的宣言,1920年3月传到北京之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群体”,便迅速地告别了自由主义,转到社会主义立场,走上了“政党革命”的道路。
——李明海《偶然与理想:新文化运动的早夭》
在他(梁启超)看来,眼下的西方文明已经走到了尽头……哪能再给非欧民族提供效法的榜样?……西方文明之所以走到这步田地,表面上是战争所致,实际上是西方文明内在的弱点所造成的。……俄国的社会道路是靠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十月革命的胜利亦是马克思主义的巨大成就。俄国同样是一个专制主义国家,……可是,就是在这片既专制又落后的土地上,竟然诞生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一夜之间把西方的资本主义世界远远抛在后头。
——启良《20世纪中国思想史》
“在五四运动之后,这种对旧社会思想的攻击几乎完全停顿,一切新出版物都换了战斗方面”,局限于政治斗争了。
——张太雷《中国革命运动和中国的学生》
(1)结合所学知识,完成《新文化运动时期先进知识分子对西方自由主义和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对比表。根据材料一,概括新文化运动的新特点。(12分)
?
| 自由主义
| 传统文化
|
权利来源
| 天赋人权
| ?
|
权利主体
| 社会契约;人民主权
| 君权至上
|
权利制约
| ?
| 君主专制
|
经济政策
| ?
| 重农抑商
|
人性
| 个性自由、个人自由
| ?
|
(2)为什么说“五四前后,新文化运动早夭了”?根据材料二说明其原因。(13分)
参考答案:(1)对比表:(8分)
?
自由主义
传统文化
权利来源
?
君权神授
权利主体
?
?
权利制约
代议制民主,分权与制衡
?
经济政策
经济自由
?
人性
?
克己复礼、三纲五常、存天理灭人欲
新特点:“宣传自由主义”、“追求与世界文化融合”。(4分)
(2)早夭:1920年3月以后,以陈独秀为代表的“知识群体”,告别了自由主义,转到社会主义立场,走上了政党革命的道路。自由主义为马克思主义所取代。(5分)
原因:知识分子并未真正参透西学;一战暴露了西方文明(自由主义)的弊端;十月革命的胜利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之后,政治斗争逐渐占据主流地位。(8分)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并运用知识解题的综合能力。第(1)问中第一小问填写表格,依据所学从二者比较的相反方面去思考作答;第二小问对应材料一,从材料一中“将庞大的西方自由主义体系”以及“同时努力追求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相互密接、相互融合”的信息来归结答案即可。第(2)问对应材料二,从材料二中“以自由主义为灵魂的新文化运动,五四之后不久,前后不到10年的时间,作为社会思潮主流的地位,就“早夭”给了“政党革命”“迅速地告别了自由主义,转到社会主义立场,走上了“政党革命”的道路”等信息来综合归纳;第二小问从材料二中“没有真正参透“西学”的情况下,第一次世界大战、巴黎和会等……使当时新文化运动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对他们的信仰和追求产生了怀疑:与此同时,十月革命,特别是加拉罕代表苏俄发表的废除原沙俄在中国一切侵略权益的宣言”等信息来归纳答案。
本题难度:困难
4、判断题 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一文中指出:“要帝制不再发生,民主共和可以安稳……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为此而发起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的主要功绩是
[? ]
A.推翻了封建专制政体动
B.动摇了传统礼教的思想统治地位?
C.推动民主共和思想深入人心
D.促进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5、判断题 (16分)中外教育史表明,教育内容变革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题。
材料一 清代书院(有别于官学的另一种教育系统)的课程设置与地方官学、国子监的课程设置相近,以四书五经为主。
19世纪60年代起,我国出现一批新式学堂,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
(1)洋务运动时期的新式学堂有什么特点?(2分)
材料二?1912年1月蔡元培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教育总长,主持制定“壬子癸丑学制”,实行废除读经等改革措施。
袁世凯上台以后,规定“各学校均应崇奉古圣贤,以为师法”,“中小学均加读经一科”。
(2)蔡元培和袁世凯对于读经的做法,其各自目的是什么?(4分)
材料三 ?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 28岁,鲁迅 36岁,李大别 29岁,蔡元培 41岁。同年,林料已经 65岁,严复已经 63岁,辜鸿铭60岁,段被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
(3)根据材料概括当时北大教员构成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原因。(4分)
材料四?明治以来,日本建立了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制度。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
近代国民教育机制,提出“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的目标,首次建立了义务教育制度。1900年开始实行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1907年就学率达到了惊人的99%!小学之上,有男女分校的5年制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然后是专门为男学生设的3年制高中和3年或4年制大学。改革教学内容,使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
(4)根据材料说明明治维新以来日本教育改革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
(1)改变了过去以经学为主的教学内容;主要培养从事实际事务的有用人才。(2分)
(2)蔡元培:反对专制统治思想,传播民主共和思想。袁世凯:尊孔崇儒复古,为专制统治服务。(4分)
(3)特点:年龄倾向年轻化,新旧思想共存。(2分)原因:蔡元培提出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2分)
(4)政府高度重视;学习西方先进教育机制;形成比较完整的教育体系(或普及小初教育。发展实业教育和高等教育);重视科技教育。(答出3点6分)
本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洋务运动内容——教育方面的特点的掌握。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理解材料的内容,再结合所学的洋务运动的内容分析回答。材料“开设了外语翻译、轮船驾驶、天文、测算、军械、行军布阵等课程。”可归纳出其特点。
(2)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近代中国教育发展变化的认识与理解。依据所学可知,蔡元培,近代著名的教育家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积极倡导进行教育改革,宣传学习西方的教育、科技文化,积极传播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而袁世凯在篡夺辛亥革命果实以后,妄图称帝,为作舆论准备,在教育上大做文章。
(3)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教育思想改革的掌握。从材料“1917年北京大学开始改革时,陈独秀刚满38岁,胡适26岁,钱玄同30岁,刘半农 28岁,鲁迅 36岁,李大别 29岁,蔡元培 41岁。同年,林料已经 65岁,严复已经 63岁,辜鸿铭60岁,段被瑞53岁。北大的新旧之争就不奇怪了。”可归纳出其特点。联系所学新文化运动时期,蔡元培的思想主张分析出现上述特点的原因。
(4)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日本明治维新以来教育改革特点的分析与理解认识。从材料“1872年明治政府即引进西方近代国民教育机制”、“ 小学免费义务教育制度、中学和初等技术学校、大学”、“ 自然科学占教学内容的一半左右”可归纳出其特点。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