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都获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是
A.顺应了历史发展的趋势
B.符合封建统治阶级的利益
C.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
D.得到统治者的支持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改革也是一场革命,改革也应该是以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目的的。商鞅变法正是顺应了时代的发展,才使封建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进一步发展,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鞅变法是成功的。北魏孝文帝改革也是如此。因此选A。BCD也是原因,但从程度上看,不及A重要。
点评:决定改革成败的几个要素
①是否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与时俱进,因时改革,是改革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看力量对比是否有利于改革,要从改革的阻力和支持改革的力量两方面去分析,改革的阻力可以从内外两方面,政治、经济、文化等多角度去分析。
③改革必然会损害部分人的利益,必然会遇到阻力,不会一帆风顺,这就要求改革者要有远见卓识和坚定的政治魄力。
④改革的措施是否符合当时的实际,是否行之有效。
⑤当时的内外环境是否有利于改革的开展和执行。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魏孝文帝的文化习俗改革是从婚俗改革开始的,……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
——史仲文《中国全史》
材料二?宗教改革前,婚姻审判权掌握在天主教会手里。……欧洲盛行僧侣教士的独身制度……推行禁欲主义成为罗马教会公开标榜的政府目标,提倡不婚单身,并且规定不允许离婚。当时,有40%的妇女过单身生活。……马丁·路德发起了修女还俗、教士结婚运动,提出制定新的婚姻法规,用政府控制的世俗法庭或由政府授权的教会法庭审核批准结婚。?
——朱孝远《宗教改革和婚姻的世俗化》
(1)据材料一、二概括北魏孝文帝和马丁·路德在婚俗方面的各自改革措施。(6分)
(2)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婚俗改革作用的认识。(4分)
参考答案:
(1)措施:北魏孝文帝: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
马丁?路德:允许宗教人员结婚,制定婚姻法规,婚姻裁判权由世俗政权掌握。(6分)
(2)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联姻是处理政治矛盾的一种有效策略;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4分)
本题解析:(1)北魏孝文帝改革使“拓跋贵族与汉族高门建立了广泛的姻亲关系”,提倡鲜卑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太和二十年改鲜卑复姓,在把宗族十姓改为汉姓的同时,还特别规定十姓百世不通婚。”禁止鲜卑族宗族十姓通婚。
(2)该问属于开放型的问题,考生的认识须围绕婚俗改革对政治改革和社会发展的作用展开,如婚俗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婚俗变化反应时代变化并推动社会进步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商鞅变法法令中规定“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免除徭役),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奴婢)” 。下列对该政策评价正确的是
①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②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③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控制?④明清时期该政策阻碍经济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材料反映了商鞅变法重农抑商的政策。鼓励农民努力耕织,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的发展,故①正确;军功爵制有利于废除世卿世禄制度,与材料无关,故②错误;重农抑商政策把农民束缚在土地上,有利于国家对人民的控制,故③正确;明清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抑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阻碍经济发展,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商鞅变法措施中,最能体现时代发展要求和特点的是
A.重农抑商
B.统一度量衡
C.废井田、开阡陌
D.实行连坐法
参考答案:C
本题解析:废井田、开阡陌实质上是要废除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度,建立地主土地私有制度。这从根本上反映了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历史发展新趋势。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教育史中作出表2小结。其中对时代背景分析有误的是
表2
时期
| 教育家人数
| 时代背景
| 特点和地位
|
春秋 战国
| 5位
| A.大动荡给社会带来根本性变化 B.以选贤任能代替世卿世禄 C.学在民间使士的地位提高 D.各国变法巩固了奴隶主统治
| 都是开宗立派的人物,不仅对后世的中国文化的影响巨大至深,而且在世界上也有极大影响。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春秋战国时代背景的理解。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知各国变法巩固了地主阶级的统治,而不是奴隶主统治。其它是正确的。所以选D。
本题难度:一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