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16分)在学习中国古代的经济史时,如果对一些历史名词或历史概念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往往难以全面客观地认识当时的历史现状。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从古至今,谈到“重农抑商”总是将农业和商业对立起来。但从整体上来说,中国大部分时间是重农不抑商,农业固然受到重视,但商业也并没有受到抑制,私人工商业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
——《中国古代真的“重农抑商”么?》
(1)请列举两宋及明清时期虽然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但这一时期的私人工商业仍“一直有充分发展的空间”的表现。(3分)
材料二 ?“城市”是由“城”与“市”这两个事物、两个功能要素结合为一的产物。《说文》中载:“城,以盛民地”。“市,买卖之所也。”中国农业时代的城市以政治行政管理功能为主,“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 的部分。这些传统城市都是以绝对权力为基础,通过强制性贡陚等形式来维持城市运行。
――摘编自唐茂华《东西方城市化进程差异性比较及借鉴》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传统城市中“城”与“市”的关系。请以唐朝以后的史实说明农业时代的“城”与“市”关系的演变。(5分)
材料三?在文艺复兴时期的大部分时间里,中国其本身就是一个世界,一个尽可能不与外界往来的世界。然而,尽管除知识名流外,其他中国人对外部世界不感兴趣,而到中国传教则成为耶稣会士的荣耀……。……作为一个有名无实的闭关锁国的国家,有着甚至更为封闭的儒家思想的明清中国,正在丧失它的自主性,开始依附于一个非它所创造的世界体系。
——引自(美)阿谢德《中国在世界历史之中》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你从经济、思想文化方面指出闭关锁国政策下的表现。并从当时世界发展潮流的角度,评价明清的闭关锁国政策。(8分)
参考答案:
(1)宋代大批了坊市界限,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3分)
(2)关系: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2分)
唐朝时,在坊市制度下,城与市分开,但城外出现草市;到宋朝,城与市界限打破,明清时期,市镇出现,突破城与市的限制。(3分)
(3)经济:虽严禁与外国进行贸易往来,但私人海上贸易频繁;思想:思想文化交流较少,仅限于少数知识分子和传教士。(4分)
评述:使中国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4分)
本题解析:第(1)问,以两宋、明清工商业发展的史实考查史料阅读与理解分析的能力,由材料信息及已学知识可知两宋时期体现在:宋代大批了坊市界限,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则表现为: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日益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在部分地区出现并发展;明朝中期,私人工商业超过了官营工商业。第(2)问,考查归纳分析的能力,由材料分析可知“‘城’的分量不仅大于‘市’的分量,而且‘市’的部分明显从属于‘城’的部分”即市从属于城;城的分量大于市。唐之后城市发展可以结合两宋、明清城市发展特点回答;第(3)问,考查闭关锁国政策的理解,其表现结合史实回答即可,其影响从丧失了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动工业化的契机;阻碍了学习西方先进思想,与西方的竞争中处于劣势等方面回答即可。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47(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郑观应1894年《商战》
材料三?世人皆言外洋以商务立国,此皮毛之论也,不知外洋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讲格致(清末对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的统称),用机器,精制造……此则养民之大经,富国之妙数,御侮自在其中。
——张謇1895年《条陈立国自强疏》
材料四?余以为舍国际共同发展中国实业外,殆无他策。政策果能实现理想中之结果,则大而世界,小而中国,无不受其利益。余理想中之结果,至少可以打破现在之所谓列强势力范围,以消灭现在之国际商业战争与资本竞争,最后且可以消除今后最大问题之劳资阶级斗争。
——孙中山1920年《建国方略》
请回答:
(1) 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商业发展的特点。(6分)
(2)据材料二、三,比较张謇和郑观应两人思想认识的异同点。(6分)
(3)据材料四,指出孙中山在发展实业问题上的明显变化。归纳他持有这一主张的主要理由。(6分)
参考答案:(1)特点:政府设立了市场的专门管理机构——市署;出现了为商业服务的邸店;商业中行业分类明确;市场繁荣。(6分,答出三点即可)
(2)异:郑观应以商立国;张謇以工立国,重视实业。(4分)同:都主张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2分)
(3)变化:对外开放,利用外资发展中国实业。(2分)理由:各方受益;缓解商业战争和资本竞争;缓和劳资矛盾。(4分)
本题解析:略
本题难度:一般
3、判断题 明朝时,浙江的棉纺织业出现“商贾从旁郡贩棉花列肆吾土,小民以纺所成,或纱或布,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的现象。这反映了?
A.民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B.商品经济渗透到浙江一些村镇
C.大量的原棉被投入市场
D.出现以棉纺织业为中心的城市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依据题意关键句“清晨入市,易棉花而归,仍治而纺织之,明日复持以易”的现象。明朝时商品经济发展,尤其是江浙一带商品经济发展较快,ACD与题意不符。选B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某小组在探究“宋代城市商业发展”课题的过程中,搜集到了下列素材,你认为最有说服力的是
[? ]
A.史籍《宋史》
B.北宋“交子”刻版等实物
C.宋朝诗词作品
D.电视剧《水浒传》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历史学家李洵认为:“明代江南地区的‘士大夫’是十六世纪以来中国历史上有特点的社会势力。他们凭借着江南地区发达的经济文化有利条件,通过各种途径获取政治上的功名,然后扩展经济实力,引领当时的社会风潮?,在江南社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士大夫家多以纺绩求利。其俗勤啬好殖,以故富庶……如华亭相(徐阶)在位,多蓄织妇,岁计所积,与市为贾。
——(明)于慎行《谷山笔麈》卷四
材料二 江南役重甲天下……祖父以役累中落……启中举,尽免其役,家业复振……(植蚕)与市为贾,骤富焉,市人多效之。
——《徐光启文集》卷十一
材料三 (松江)嘉、隆以来,豪门贵室,导奢导淫,博带儒冠,长奸长傲,日有奇闻叠出,岁多新事百端……伦教荡然,纲常已矣。
——(明)范濂《云间据目抄》卷二
材料四 前明吾乡(苏州)富家甚多,席费千钱而不为丰,长夜流酒而不知醉……有邻望,亦有田三十万亩,童仆三千人……而好讼致穷。
——(清)钱泳《登楼杂记》
材料五 父母之命这句话固然视为天经地义不可改易的,但是我们现在做父母的应该要晓得,这几千年来的礼教风俗到了今天决计行不通!……做父母的应该要明白些现在世界的大势!闭关自守,做不到了;农业经济?组织下的状态,保不住了。
——陆秋心《婚姻问题的三个时期》(《新妇女》1920年4月15日)
(1)据材?料一、二,概括江南士大夫致富的主要途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据材料三、四,士大夫的活动引起了江南社会风气的哪些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有学者认为,明代江南士大夫既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促进者,又是其阻碍者,请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学者的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材料五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作为婚俗背景的社会政治、经济和家庭关系,从传统到近代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客观评价以江南“士大夫”为代表的这种道德伦理上的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1)科举(免役);发展工商业。
(2)崇尚奢侈;逾越传统伦理(道德沦丧);好诉讼。
(3)促进:带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士大夫受到重农抑商观念的束缚;致富后主要用于购地、消费;没有用于扩大再生产。
(4)政治因素:从专制皇权到国民革命和近代民国政府的建立;经济基础:从传统小农经济到近代工商业的发展;家庭关系:从传统纲常伦理(父为子纲)到家庭成员的平等自由。(5)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渐突破传统趋于平等自由,但这种变化总是滞缓的、渐进的。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