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戊戌政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这段史料主要说明了
[? ]
A.裁汰冗员和绿营增加了维新变法的阻力
B.变法立新不破旧导致人浮于事
C.准许官民上书言事取得明显成效
D.变法过程中地方阻力相对比较大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一般
2、判断题 1839年《澳门新闻纸》报道:“中国官府完全不晓得外国的政事,又不询问考求……只有林总督行事与其他官员相反。林总督行事“相反”是指
[? ]
A.抗击英国侵略者
B.设立译馆,翻译西学
C.虎门销烟
D.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3、选择题 提出立法权、行政权、外交权分立的启蒙思想家是
A.洛克
B.伏尔泰
C.卢梭
D.孟德斯鸠
参考答案:A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4、判断题 鲁迅先生在《看镜有感》中有一段很有名的话:“汉唐虽然也有边患,但魄力究竟雄大,人民具有不至于为异族奴隶的自信心,或者竟毫未想到,凡取用外来事物的时候,就如将彼俘来一样,自由驱使,绝不介怀。一到衰弊陵夷之际,神经可就衰弱过敏了,每遇外国东西,便觉得仿佛来俘我一样,推拒,惶恐,退缩,逃避,抖成一团,又必想一篇道理来掩饰,而国粹遂成为孱王和孱奴的宝贝。”这表明鲁迅主张
A.弘扬国粹,捍卫传统
B.吸收外来文化是自强自信的表现
C.对外来文化要保持高度警惕
D.接受外国东西易为异族奴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鲁迅通过对汉唐时期和近代中国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以及汉唐和近代中国在世界上地位的变化对比,说明正确对待外来文化关系到国家的强弱和民族的振兴,能否吸收和敢于吸收外来文化是民族自强自信的表现,答案选B,A C D三项不符合题意主张。
点评:新文化运动时期在如何对待中西方文化方面产生了巨大分歧,新文化运动主张全盘吸收外来文化,对传统文化主张全盘否定,其对传统文化批判有一定的片面性。下题即是对此的最好说明:
一位学者对发生于近代的某一重大历史事件的评价是:“爱国”却“不爱”中国旧文化,“反帝”却崇拜帝国主义“文化”。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指的是( D )
A.洋务运动 B.戊戌变法
C.辛亥革命 ? D.新文化运动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学者殷海光在论及五四运动时,认为它以iconoclasm(打倒偶像)和enlightenment (启蒙)为动力,是一场“中国知识最光荣的运动”。在他看来,这场运动主要倡导
A.自强与求富
B.进化与革新
C.改良与革命
D.民主与科学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注意题干五四运动时,不是指的五四运动,是一个时间概念,这场知识最光荣的运动是指新文化运动,打倒偶像要求民主,不要个人崇拜,启蒙要科学,不迷信,具有理想思考判断的精神。其他选项不符合材料。故选D项。
点评:该题属于分析型选择题这种题型的特点是,题干所展现的内容多是中学教材未出现的结论,而选项则多是教材所涉及的内容,其功能主要考查史论结合和对史实的理解能力。回答此类选择题时,主要搞清结论和史实的关系。要根据题干的结论,分析与史实的内在联系,进行综合辨析,同时用史论结合的方法进行判断。
本题难度: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