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判断题 “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
2、判断题 中国有句古话“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目前港台地区女人出嫁后在姓名前要加上夫姓,在大陆许多农村地区流行财产继承传子不传女”等。这些现象主要受中国哪种制度的影响?
A.井田制
B.宗法制
C.分封制
D.礼乐制
参考答案:B
本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材料信息和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反映出重男轻女的现象依然存在,这正是宗法制造成的长期影响,B项正确。
本题难度:简单
3、综合题 权力监督与制约是政治领域的重要问题。(14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汉唐时期绩效考评有比较配套的机制……汉代有“上计”制度……上计吏由郡守的僚佐担任,每三年上计一次,即“汉法,三载上计,以会课最。”唐代基本与汉代相同。……汉代将全国分为十三州(唐设十五道),也即十三个监察区……中央设十三名刺史(唐设采访使)为监察官,各负责一州的监察事务。……汉唐时期还有一种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其主要形式是巡查。对地方的巡查也分两级进行,即中央对郡国和郡对属县的分级巡视。……汉唐时期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在俸禄增减、品阶升降、职位变动、荣辱与夺等方面都体现了不同考绩的结果。
——高小平等《我国汉唐时期绩效考评的特色与启示》
材料二:
中国从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秦汉时期已有大量相关法规,如关于官吏任用与铨选的《置吏律》、关于官吏调任与监察的《效律》和考核官吏为政情况的《上计律》等。唐朝时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专门的行政法典——《唐六典》,首次以法典的形式为行政监督提供了完备的法律根据。在此基础上,宋朝不仅大量充实各项监察法规,诸多行政制度也体现了权力监督理念,如在人事任用上通过“避亲法”、“避嫌法”等回避制度约束官员权力。明清两朝也制定了专门的行政法典和比较完善的监察法,对监察考课机关的职掌权限、官员的条件及责任义务等做出详细的规定。
——据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回答问题:
(1)根据材料一,归纳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除上述之外,结合所学知识列举两个我国古代监察的例子。(6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根据材料一、二分析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作用与局限。(8分)
参考答案:(1)措施:实行上计考察;设立刺史、采访使作为检查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4分)
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宋朝:通判。(2分)
(2)特点: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4分)
作用: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2分)
局限: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2分)
本题解析:(1)由材料“‘上计’制度”“监察区”“临时性突击考评地方官吏的辅助手段”“重视对考评结果的应用”等关键信息可知汉唐时期政府对官吏监察考评的措施,即是实行上计考察;设立刺史、采访使作为检查官监察地方;开展临时性突击考评;依据不同的考评结果对官员予以赏罚。古代我国监察制度:秦朝,中央设立御史大夫作为丞相助手,负责监察百官;宋朝,通判。
由材料“西周就开始了权力监督的制度建设”“大量相关法规”等关键信息可知,古代中国权力监督的突出特点即是权力监督制度建立时间早;制定了相关的监察法律法规;相关法规不断发展完善;在其他行政制度上也有相应举措。这有利于有利于监督官员规范执政、防治腐败。但是在皇权专制制度下,监察制度服务并受制于皇权,实际效能有限。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监察制度
本题难度:一般
4、判断题 阅读下列材料:

周亚夫;汉文、景之世名将。周勃次子,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
侯。文帝后元六年(前158),匈奴大举侵扰上郡、云中,京城长安告警。周亚夫以河内太守被任为将军,驻屯细柳。因治军谨严有方,不久迁中尉,负责京城治安。汉景帝刘启即位后,任亚夫为车骑将军。三年(前154)吴楚七国发动叛乱(见吴楚七国之乱),周亚夫以太尉率军平叛。他会兵荥阳,固守昌邑,待机以轻骑断绝吴军粮道。最后以精兵出击,不到三个月,就平定了叛乱。五年后,周亚夫迁为丞相,很受景帝器
重。不久,因不同意废栗太子,又在王皇后兄王信和匈奴降王徐卢五人封侯等政事上与景帝旨意相左,加以梁孝王的挑拨和诬陷,受到景帝猜忌, 中元三年(前147)被免除丞相职务。景帝后元元年(前143),周亚夫子私买工官尚方甲盾五百具,备作其父葬器,被人告发,事连周亚夫。廷尉召亚夫对质,并逼其供认谋反。周亚夫不服,绝食
五日,呕血而死。
请回答:
(1)材料中,周亚夫“因兄胜之杀人被处死,故得嗣爵,封为条侯”,反映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2分
(2)依据材料,由表及里的分析周亚夫被免于丞相职务的原因是什么?4分
(3)周亚夫曾经做过太尉,后来被廷尉逼供而死,太尉是什么官职?从材料看,廷尉又是什么官职?4分
(4)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七国之乱”的原因是什么?景帝之子汉武帝是如何彻底解决这一问题的。6分
参考答案:(1)宗法制(2分);
(2)由于周亚夫和景帝的意见不同,经常触犯景帝、他人谗言(1分),实质是皇权和相劝之争(2分);
(3)太尉掌管军事(1分),廷尉掌管司法(1分)
(4)原因:汉初刘邦在地方推行郡县制与分封制兼用的政策。他逐一消灭异姓诸侯和功臣,同时分封同姓诸侯,希望巩固刘姓统治地位。(2分)?但同姓诸侯势力越来越大,威胁中央,1分?景帝时大臣晁错建议削夺诸侯王的封土和权力,引起诸侯不满。(1分)
武帝:(1)实行推恩令,规定诸侯嫡长子以外的子弟也可继承爵位和分得土地(郡守统辖)(2分)。
(2)将全国分为13个州,派刺史监察地方。(2分)
(3)大量废诸侯。(1分)
本题解析:第一问理解透“嗣爵”,继承爵位即可答出;第二问答案可以从从材料中获得;第三问可结合教材相关知识来回答;第四问设问中已经提示“结合所学知识”,联系教材中有关汉武帝时期中央集权加强的措施即可回答。
本题难度:简单
5、判断题 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看,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比较合理的是
[? ]
A.世官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参考答案:D
本题解析:
本题难度:简单